正文

气是身体的能量源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 作者:湛若水


每个人都看见过这样一个电视广告吧:一排玩具兵在打鼓,最初全体都打得很有劲,打了一阵子之后,陆陆续续就有些玩具兵逐渐慢下来终至停止,最后当然只剩下采用该品牌电池的玩具兵仍然劲道十足地猛敲。玩具兵必须有电才能动,如果换掉电池,改用电线供电,玩具兵就可以不停地打鼓。再举个例,汽车里的电池一面跑一面充电,引擎就能不停地驱动车子前进。

人体跟玩具、汽车一样,必须有电才能活动,我们的呼吸器官从鼻子开始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管道连通到我们体内,而流经这条管道的空气,其中就包含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及“电能”。这条管道进入我们的身体越深,它的“充电”效果就越好;这条管道进入身体越浅,则“充电”效果越差。万一这条管道断了,人体就跟没有电的玩具、汽车一样,再也动弹不得。

丹田就像是人身的电池,而全身的细胞更像无数的小电池。在白天,每个人都要工作、上班、上学,忙得不可开交,我们的身心必须随时应付各种外来的状况,所以白天是身体电池用电、耗电的时刻。到了晚上,我们利用睡眠让身体电池充电,清晨一觉醒来,便觉得精力充沛。这种情形与玩具的“充电电池”类似,电力消失了就必须再充电,所以人不能几天不睡觉,否则就会精疲力竭。

此外,人老了电池性能衰退,充电能力越来越差,睡眠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而长期练习呼吸养生法的人如果能够达到“行住坐卧心息相依”的境界,则可像汽车电池一样,一面用电一面充电,自然长保精力旺盛。

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呼吸的功能曲线由高而低,这是生命“成、住、 坏、空”的历程。人到中年,呼吸的效率即由盛转衰,体能开始走下坡路。假使我们能够透过养生保健的手段,将呼吸图表中下降的曲线拉平,甚至将曲线由向下反转向上,生命的现象是否可能重现生机而长葆青春?这是古今中外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在古往今来全世界的各种宗教、哲学当中,对于生命本身的经营,以道家最为积极。道家秉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念,不向生命屈服,勇于挑战生命,并利用各种养生术逆转生命。道家认为“顺为人,逆为神”,顺从生命轨迹的是凡人,而圣人是超凡的,这才叫真智慧。

黄帝对于生命的究竟也很好奇,他问医官:“其气之盛衰,以致其死,可得闻乎?”人体气血的盛衰,由生至死的情况,其道理何在?关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天年》以下列文字概括地描述人类一生的气血状况: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这一段文章为人体一生气血的荣盛衰做了概括,我们探究这段话的涵义,可以察知这是一张“人体呼吸能量效率分布图”。在儿童时期,呼吸而产生的气的力量还可到达下半身;后来年岁渐长,气的力量便由下而上节节败退;到了百岁,终至“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因此,《黄帝内经》这段文章可以归纳出以下的结论。

(一)在血气方面

由十岁至百岁,人体血气的变化依序是:血气已通、血气始盛、血脉盛满、平盛不摇、肝气始衰、血气懈惰、脾气虚、肺气衰、肾气焦、五脏皆虚。在整个过程当中,人到了四十岁“血气渐衰”,是一个转折点,此后血气一路下坡,直至血气枯竭。

(二)在体能方面

由十岁至百岁,人类体能的变化依序是:好走、好趋、好步、好坐、目始不明、好卧、皮肤枯、言善误、经脉空虚、神气皆去。这里所说的“十岁好走”,意思是活泼跑动的样子。同样的,四十岁左右开始体力不济,故而“好坐”休息;到了八九十岁以后,则神气皆去,变得失智痴呆了。

Igtseng问:练习腹式呼吸时,的确可以感觉丹田有热感,但是没练时就消失了,请问这就是气吗?我觉得这好像只是运动后局部血流增加而产生的热感,就跟跑步后小腿会发热一样。

若水答:经由呼吸吸进丹田的气,就是古代养生家常说的精气,“力到气到”,当我们运动时,运用力气的部位就会充气充血而发热。同样的,练习腹式呼吸时,丹田部位的肌肉也会因聚集气而发热。

气血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气血的旺衰左右着身体的强弱,这个道理在《论语》里面也曾提到,类似“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这样的字句屡次出现。再者,细胞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它时时刻刻在进行新陈代谢,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死亡及新生,人到中年,细胞再生的速度逐渐降低,以致脏腑器官的功能逐渐退化。如果我们善于通过呼吸来养生,那么旺盛的气血就可以让细胞得到充足的补养,让其活化而提高再生能力,让我们避免疾病,健康长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