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有阳必有阴,据此加以延伸,人身左半身为阳,右半身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例如日与月、黑与白、动与静、冷与热、雌与雄等等,推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胜数。但是,《黄帝内经》说人身外阳内阴、背阳腹阴,其中到底传达了什么含义?
现在,如果我们将阳动阴静这项对比元素的性质带入,《黄帝内经》这句话便可解释为:“身外的阳必向身内的阴流动,背部的阳必向腹部的阴流动。”这就是阴阳的定律之一。有人将“外为阳、内为阴”解释为皮肤与内脏的关系,但我认为这种说法与《黄帝内经》的原意有所出入,“人之阴阳”所说的“外”,应该泛指身体的外部。那么,身体外部的阳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会朝着人身内部的阴流动,而呼吸就是阳气流入人身的通道。
动脉专司将血液由心脏输出,静脉则专司将血液送回心脏,这个作用称为循环,心脏绝不会哪天发了疯,将血液由静脉输出到肢体。气也一样,它是循着一定的轨道运行的:身外的阳朝向身内的阴流动,背部的阳上升朝向身前的阴下降,左半身的阳上升朝向右半身的阴下降。以上这些情况,如果阳朝向阴前进的方向无误,就称为“顺行”,顺行无碍,即形成良好的循环。
万一气血行经的路线受到阻塞,影响所及,气血的流动就会停滞,这是不良的循环。也正因为这个道理,在实施针灸、按摩、放血、拔罐、刮痧等疗法的时候,往往只要将阻塞的部位打通,顿时气血循环即告畅通,令人感到无比舒泰。
《黄帝内经·灵枢》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水不流动,日久必然腐败生虫,人身的气血也必须不停循环,才能将营养输入全身器官,并从其中运出废物。但是,气的运行并不一定永远顺畅。可能对气的行进路径造成阻塞的因素很多,例如浊气、火气、寒气、邪气或者碰撞受伤等等;因生病、老化而体弱气衰也会造成气前进的推力不足,致使血液沉淀、血管硬化。现代医学所指的高血压、高血脂与高血糖“三高症”,大都是气血循环不畅、代谢功能不良所致。
中医认为“百病皆因气逆”,“气逆”有两种状况:一是五脏六腑中五行之气的相克,一是气行方向的阻逆。气体是质轻而上浮的,一个人步入中年之后,下半身细胞的摄能功能退化,轻浮的气就会一寸一寸地上飘,由下而上的行气方向便成了“逆行”。
“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温度较高的气体上升力道会变得更加强劲,“上火”即是体内热气上升,致使浊气、废气无法下行排出,所以产生了气逆的现象。以单独的器官而言,心火、肝火、胃火是一般人最常发生的三把火,诸如生活紧张、压力过大、晚睡、过劳的生活形态,都很容易造成上火的现象,这往往也是产生高血压、心悸、过劳死的原因。
荷西问:最近练气,觉得后脑胀胀的,头昏昏的,整晚睡不好,好像是上火,可是又没有口干舌燥、面红耳赤、口气不佳的现象。
若水答:“念起则火燥”,你静坐时身心不够安静,丹田气守不住,所以气会飘动上浮。另一方面,现在你的呼吸要尽量放轻一点,以免吸入过多火气。你也可以加练站桩,有导气下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