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病生于气(3)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 作者:湛若水


人体有“三消”,指的是打嗝、放屁、出汗,这是我们排放体内废浊之气的三条途径。当这三条途径都很顺畅的时候,气滞血淤的情况会减少,身体的感觉也会非常清爽。当浊气布满全身时,虽然检查不出什么疾病,但人也总觉得全身酸痛不舒服。

道家认为,人身有三尸九虫,这是与生俱来深藏在脏腑深处的浊邪之气,是导致人们生老病死的根本原因。我们练气养生,主要目的即在于努力排出体内深层的浊气,随着浊气不断的排出,不但可以避免生病,而且正气也会不断积累。身心皆能洁净无染,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阿土问:我学太极拳已有五个月了,一个多月前又加练站桩功。上个礼拜,我的右边脸颊冒出了四个很大的痘痘,随后右边脖子冒了两颗,右边臀部与大腿也各有一颗。令我惊异的是这些痘痘全都集中出现在身体右侧,这是什么原因?

若水答:人体的气是左阳右阴,阳纳清,阴排毒,形成一个“气的新陈代谢循环圈”,你的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理论的佐证。只要坚持练习呼吸养生法,使清气持续注入身体,就能促进浊气外排。你长痘痘正是表明浊气在向外排出,这是好现象,但为了不让火候太过,练气时最好把心情放得轻松一点。

现代人普遍体力劳动少了,身体的活动量不够,致使身体排气、排汗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体内残留浊气毒水;而且现代办公室大都是密闭式的空调大楼,每个人的座位空间狭小,基于礼貌的关系,很多人养成了忍屁不放的习惯;况且,即使在夏天,办公大楼里的空调也是整天维持低温,“寒则气收”,冷空气使皮肤毛窍闭塞,以致身体适应节气的调节功能发生错乱。

有位朋友要我推荐一个维持健康的秘诀,我告诉他:“每天让身体发热一次。”身体发热能够促进气血流动。原本我们的身体受到外邪侵袭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升温,这种发热现象能促使免疫B细胞和T细胞的快速增生;同时,巨噬细胞在发热的情况下,吞食并分解病原体的能力会更加活化。当体温超过三十七摄氏度时,病原体在细胞中的增殖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运动等方式提高体温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

除了让身体发热之外,如果再加上流汗,那当然是更好的。近年来,西方医学也逐渐接受了排毒的观念。德国运动医学界发现,在所有体育项目选手当中,唯独马拉松选手没有罹患癌症的病例,因为他们每天跑三十公里以上的马拉松,自体内深处排出大量汗水的同时,也将体内累积的致癌成分,如镉、铅、铜、镍等重金属物质排出体外,彻底去除了癌症的根源。排汗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汗从体表气化,令人感觉清爽愉快。排汗无论对改善慢性病、促进血液循环、维护皮肤润泽,还是保持身材苗条,都具有很好的功效。

科学家实验证实:深呼吸会加速排出体内毒素的速度。往往深呼吸及运动所带来的清理毒素的速度,是平常的十五倍。最有效的呼吸法,就是在一次吸气和呼气之间,憋一会儿气,使血液充分地利用氧气;同时,当你呼吸时,如果你吸得足、呼得尽,就能把体内血液中的毒素完全排光。每天3次,每次来10个深呼吸,持之以恒地去做,它的效果能胜过任何保健食品。

此外,人体除了会产生物质性的浊气之外,也会积留一些看不见的阴邪之气。许多人到医院检查并无疾病,但老是感觉身体不舒服,确有一些不明病因的疑难杂症,这让患者备受痛苦而求医无门。大体上,身体虚弱时容易产生阴邪之气,所谓“一正压百邪”,我们最好常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以培养浩然正气;练习呼吸养生法就是提升自身正气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自然能够让我们避免阴邪之气的侵袭。

身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动脉将干净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再由静脉将肮脏的血液送回心脏。青少年因为“其气在下”,利用呼吸将气带入下半身;“气为阳,血为阴”,下半身的静脉血与阳气相混合,从而充满生机,回流顺畅,产生良好的新陈代谢作用,能够快速补充能量,清除体内废物,供应青少年活蹦乱跳的无穷精力。

但是,人过中年之后,身上的摄能功能已逐渐转移到肚脐之上,气血交融的功能变差,以致气血动力不足,下半身的静脉血回流逐渐发生困难,从而滞留在腹部、臀部附近,所以观察腰围和大小便可以得知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黄帝内经》指明“人生十岁其气在下”,虽然并未标明自二十岁起直至百岁“气”的位置,但是很显然,其气在下时“好走”,这是精力最旺盛的阶段,接下来随着年龄渐长而变成好趋、好步、好坐、好卧,这就是体能每况愈下的表现。十岁在下的气,随着年岁的增加而一寸一寸地往上移,二十几岁时气到肚脐,三四十岁便移到胃部附近,五六十岁上升到心脏附近,七八十岁更移到喉咙。只要气往上移动一寸,体能便相对衰弱一分,一直到气完全离开人身,人生便画下句点。

练习呼吸养生法,首要的目的在于重建呼吸功能,让全身的细胞活化,恢复摄能作用。而且,透过呼吸的“纳清”功能,还可以促使身体自然“排浊”。拥有一个洁净无染的身体,才是健康长寿的最大保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