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宽容就是你把紫罗兰踩扁了,它还留有香味在你脚下。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只有你在宽容别人的时候,别人才能包容你。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一位父亲,在院子里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一定是自己的儿子借此越墙到院子外邻居家的果园里去了。于是父亲搬走了椅子,在高墙边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儿子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儿子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父亲,原来他跳在父亲的身上,父亲是用脊梁来接他的。
儿子羞愧满面,那段日子他担惊受怕,等候着父亲的发落。但父亲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儿子从父亲的宽容中获得启示,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学习,成了几个孩子里的佼佼者。
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自己的学生上课时经常低着头偷偷地画画,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笑着告诉学生,让他课后再加工,画得更像一些。而从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父亲、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使他们没有偏离方向。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人,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与人融洽地合作,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父母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宽容心”,父母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出积极的因素,孩子在父母细心的教育下,肯定会有一颗宽容心。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
哈佛箴言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完善个性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