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 作者:张其成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

【语译】

古代善于把握"道"的人,精妙神秘而通达事理,精深得难以认识。正因为常人不可认识,所以只好勉强来形容他:慎重啊像冬天踏冰过河,犹豫啊像提防四周,庄重啊像尊贵的宾客,自在啊像冰凌消融,敦厚啊像未经雕琢的树木,旷达啊像幽深的山谷,混沌啊像一汪浊水。

谁能够在混沌中安静下来慢慢地变清澈?谁能够在安逸中活动起来慢慢地生长?保持这种"道"的人,不要求盈满。正因为不要求盈满,所以能够去旧更新。

【感悟】

这是对得道之人的精彩描写,写得很美,像一首诗。"道"是玄妙精深的,当然得道之人也是玄妙精深的。所以无法描写,迫不得已,老子只好用了七个"若"字、用了七个形容词来描述。这七个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对外貌的描述,全是对得道之人精神风貌、人格特征的赞美。

当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将老子的得道之"士"与《庄子·大宗师》的得道之"真人"作了比较:老子所描写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凝静淳朴、谨严审慎的一面;庄子所描述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庄子那种超俗不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格形态是独创一格的。老子的描写,朴素简直,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庄子则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甚至于发挥文学式的幻想,将一种特殊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来。

的确,老子自己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敦厚、浑朴、恬静、谨慎的"老头子"。庄子则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是一个潇洒飘逸的中年男子形象。虽然庄子的超凡脱俗与老子的质朴敦厚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都是真正的得道的高人,又都是把握天地大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凡人。庄子是对老子精神的继承和发挥,或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老子"大隐隐于市"比庄子的企求"邈姑射之神人"更有现实意义吧?

老子在描述完得道之人后,用了两个反问句做了总结:"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是说只有得道之人才能以"静"的工夫使污浊变清净,以"动"的工夫使安逸变生长。"静"和"动"是对立的,也是互动、互根的。"静"到了极点就变为了"动","动"到极点就变为"静"了。"动"和"静"是促进生命生生不息的两大动力。在动荡不安的时候要修炼"静"的功夫,在安逸不进的时候要修炼"动"的功夫,当然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合在一起的,或者是"内静外动"或者是"外静内动"。总而言之,精神的清净、心灵的淡定是生命修炼的总纲,所谓"动"绝不是心灵的浮动,而是建立在心静基础上的外在运动。

知识链接

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庄子·大宗师》

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