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爱的智慧(1)

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什么是爱?

爱是一种结果,不是冲动。爱的动力即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爱,在儿童的意识中充满了爱,儿童通过爱来实现自我。

人们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工作和生活,营造万物之间的和谐氛围,并以“爱”的形式得到觉悟。可以说,这一过程是人们健康的标志,是对自我解放的检验。

儿童在敏感期内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的那种难以抑制的冲动,我们可以将之想象为是他对环境的一种热爱。这种爱不是我们平常认识的一般概念的爱,或是用这个词来表示情感。

儿童之爱是一种能够理解和吸收的智慧之爱,这种爱引导儿童去观察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塑造自己。我们可以用但丁的话称之为“爱的智慧”。

爱在现实中发挥了儿童以一种热情和敏锐的方式去观察环境特征的作用。而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能力已经渐渐被忽略了。儿童能够敏感地观察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记住他人忽视的事物的细节和特征。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敏感是爱的特征吗?难道一定有爱才能发现他们吗?”是的,儿童因为用爱去观察,从来不会对细节无动于衷,所以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儿童往往能看到。

成人认为儿童天生就对环境中的乐趣产生了爱,但是,成人并没有站在一种精神能量和伴随儿童创造过程的心灵美的高度去看待它。

儿童的爱是纯洁的,他们的爱是为了满足自己从环境获得印象的需要。大自然赋予他们领悟的能力,他们通过观察事物,吸收自己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并使它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儿童爱的对象首先是成人,儿童从成人那里不仅得到所需要的物质,而且得到许多关爱。在儿童的眼中,成人是可敬的,成人的嘴就像一口喷泉,从这口喷泉中涌出的话语对儿童有神奇的催化作用,使他们掌握了语言的使用。

成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教导儿童,原本一无所知的儿童从成人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如何走入生活。因此,儿童在成人面前非常敏感,以致于他们的生活和行动都被成人影响和支配。成人的话就像是雕刻在儿童脑海里似的,我举一个小女孩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一个小女孩的母亲收到了一个包裹,包裹里面放着一块绸缎和一个喇叭,母亲吹了吹喇叭,然后说了一声“音乐”,小女孩从此就记住了。每当她看到绸缎时,就会把绸缎叫做“音乐”。由此我们得知,成人在与孩子讲话前一定要考虑和权衡,因为儿童正在如饥似渴地向成人学习。

儿童从内心深处愿意服从成人。但是,如果成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儿童放弃自己发展的本能时,他们就不愿意服从了。成人的这些要求就像在孩子长出乳牙时不让乳牙生长一样。儿童只能任性和反抗,这种任性和反抗正是自身创造性的想要和对成人之爱的冲突表现。但是成人却无法理解,他们不去探寻儿童任性背后的真正根源,更无法想到是自己对儿童发展造成了阻碍。

儿童爱我们,他们对其他东西的爱都不会超过对成人的爱,但是爱我们并不代表可以无条件地服从我们,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常自认为对孩子有着深沉的爱,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我们认为教孩子去爱是我们的责任。教孩子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动植物、爱身边的亲人、爱所有的一切等等。

儿童希望成人在身边,希望受到关注,他会因此而感到开心,会说:“看我,和我在一起吧。”他们希望晚上睡觉的时候大人都能守在他们身边。我们外出吃饭时,连吃奶的孩子也要和我们一同去,不是因为他对食物有兴趣,而是为了看着我们和我们在一起。成人往往忽略这种爱,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深厚的爱会渐渐减少甚至消失,到那个时候,还有谁会像这个小生命一样爱我们?还有谁会在上床睡觉时充满深情地对我们说“晚安”?还有谁会在吃饭的时候如此渴望陪伴在我们左右?如果我们还是无知地去阻止孩子的这种爱,我们将永远也找不回同样的爱了。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我没空!别烦我!不行,我很忙!”实际上,我们心里清楚知道我们的想法,那就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不然我们就会变成他们的奴隶,我们就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孩子每天早上去把酣睡的父母吵醒,那是一件多么让人不开心的事情,因此父母请来保姆,保姆会竭力阻止孩子这么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