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对话模式(3)

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作者:冯德全


“不行!干完再说。”这次妈妈回答得很干脆,直接否决。

小雨的招都使尽了,妈妈还是没有反应。“我不洗了!”实在不想洗的时候,小雨开始罢工了。不洗就不洗吧,爸爸妈妈照样稳坐钓鱼台,他们只管煮饭,洗碗的事情就交给小雨,没有碗或者碗不干净,那就等着好了,反正一时半会饿不坏。厨房的碗堆了半尺高,筷子掉落到各个地方,妈妈也从来不管。“小雨,那是你的事,你答应过的,就一定要做好,这是你的责任。”罢工无效的小雨只好妥协:“家里又不是有很多碗可以让父母换着用,还是乖乖地去洗吧。”如果当时小雨“罢工”胜利的话,今天的她一定不是这个样子。小雨的妈妈通过洗碗这件事,让孩子把具有责任感的道理体验了一下。而一旦这个观念深入孩子的心,以后连躲的想法都没有了。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态度,这种教育态度是造成孩子劳动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是把孩子放在温室里。这种宠爱、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是造成孩子劳动能力比较差的原因之一。

例如:有一个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爸爸让他去帮买一样东西,孩子在回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本来没有多大事,可妈妈知道了,赶紧跑上去,又吹又拍又按摩,而且泪水盈眶——如此对待孩子,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是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一方面爱得非常细致、全面,另一方面对孩子又有种种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

对父母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摆脱生活事务的束缚,教育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帮助其成为热爱劳动的人。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第一,组织安排家务。

如今,绝大多数家庭的家务没有科学安排,基本上是由父母包办。因此,父母应善于组织安排家务,如每周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如果孩子在会上对家务提出某些建议或解决方法,说明孩子愿意合作共同搞好家务事,否则就应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教育。不过,父母要首先做出表率,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合理化建议,针对家庭每个成员的爱好和能力,分配给每人一份工作,也可以每周或每月分别轮流做各项家务。这样,孩子就容易养成劳动习惯,并学会计划家务,做好家务劳动了。

第二,考虑孩子的能力。

父母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并进行具体而耐心的指导或示范,教孩子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所承担的任务。比如,让孩子收拾卫生间时,要教他先清除垃圾,再刷洗浴缸,最后擦拭地板,等等。让年幼的孩子做的家务活,必须是具体而又简单的事情,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去完成。

第三,赞扬孩子的成绩。

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既是学习过程,又是锻炼过程,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功和失败。这就要求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不怕失败,树立信心和决心,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父母要经常恰当地发现与赞扬孩子的优点,肯定成绩,并和蔼可亲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第四,提高孩子的责任感。

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分配给他的家务活,比如吃饭前的准备工作,你不妨对他说:“要是你收拾好了桌子,我们就可以马上开饭了。”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使孩子意识到其行为所产生的好坏效果。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地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的分量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