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1)

原谅我红尘颠倒 作者:慕容雪村


导读

一部让人良久沉思的作品——读长篇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

王国华

一位来自穷困乡村、穷困家庭的小男孩,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考上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之后又在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开放城市当上了颇有名气的律师,并且经常在当地的电视节目频频上镜,是著名法律栏目的主讲嘉宾,要么讲授法律知识,要么解答观众提出的的种种法律疑难,成为该城市的公众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事业蒸蒸日上、金钱名利俱全的律师,最后却走上了厌世悲观以致杀人灭尸的犯罪之路……这就是慕容雪村的长篇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所叙说的一场“红尘大梦”。这是一个令人颤栗的故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罪恶、阴谋、堕落、势利、虚伪、凶残、歹毒、肮脏、矜持、善良、固执……各色人物性格形象万千,栩栩如生;律师、法官、干警、老板、艺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原告、被告、监狱看守甚至寺庙僧人等等,都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里活灵活现。他们形象生动,性格迥异。尤其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其德行与嘴脸描绘得是那么地令人憎恶,司法界某些行尸走肉的人性堕落与道德腐化是那样地令人震颤。

整个故事是一位名叫魏达的律师以“第一称”自述的口气开场,作者慕容雪村以他超强的讲故事技能,一下子牢牢地抓住了读者,似乎作品具有那么一股神奇的魅力,能够让你产生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念头。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阅读效果呢?是由于读者的猎奇心理?还是人们向来对于这类题材的敏感?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原谅我红尘颠倒》的故事有多么奇特,也不是他的文辞有多么华丽,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作品涉猎了一个过去很少有作家敢于深入探寻的司法领域,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诸多社会腐败痛恨尤加,对于司法监督和法律惩处的不严以及司法方面的种种漏洞等多少有些微词。所以,当作品以一个司法界的局内人身份描写业内种种腐败行为和道德沦丧的细节时,往往会引起读者特有的关注。其次是作者特有的叙述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给作品平添了不少的色彩。整个作品是以主人公那种略带调侃的口气和那种玩世不恭、悲观厌世、多面矛盾的性格再现,使得读者阅读作品时仿佛在细细倾听一个曾经沧海、走过艰难历程的疲惫旅者在忏悔、在诉说、在感慨的心灵展现。金钱、美女、名利,慈善、修行、奋斗,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一切都在这位曾经沧海的律师胸中翻滚、在他的眼中闪现……只不过所得出的结论将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再次,作品所描写的故事中主要人物大风月场上的不雅之态,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逆反心理,偏要执著读完看个究竟!当然,也许还有其他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原因吧。

这部长篇描述的一场“大梦”长达洋洋二十万言,写了一个执业十五年之久的律师对社会、人生、金钱、女色、人情世故的种种感受,尽管充满着不少男欢女爱的描写以及主人公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却往往从他的内心独白、精神反省中看到主人公和作者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态度。多少年来,司法部门和司法工作者的职业特征与行为做派等等,对于大多民众来说,是一个十分神秘、陌生而又有些令人略感惧怕的敏感问题。加上长期以来文艺作品中对于司法领域的描写,尤其揭露某些司法漏洞以及司法工作者腐败行为的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使偶有涉猎,也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哪怕描写了某些司法工作者的很小一点不良行为的作品,往往都会以“影响政府形象”、“影响司法形象”为理由而被禁止发表,这种现象表明过去我们的意识形态过于不自信、过于缺乏法制意识的弊端。《原谅我红尘颠倒》则一反常规,大胆揭露当下司法领域的种种弊端,以看似悲观厌世、恶行满贯的主人公心理独白以及最后走向犯罪而受到法律制裁的经历深刻地告诫人们:天底下自有公正良心,善恶终将得到报应!这一点也许是《原谅我红尘颠倒》这部作品值得称道的一大特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