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雪村也是一位具有多年律师经历的老司法工作者,他在作品中倾注了他自身对于司法领域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智慧。《原谅我红尘颠倒》可以说是以其自身的大量生活积累为基础,通过律师魏达在他短暂的十四五年的律师执业经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魏达、肖丽、胡操性、潘志明、曾晓明、任红军、邱大嘴、李法官、杨红艳、赵娜娜、刘亚男、马明峰、冯佳、陆中原、海亮和尚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幽默、犀利之笔墨,对当下司法工作者和司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描写,使人读完作品之后,对司法体制以及当下社会道德风尚、国民价值观等诸多问题有了细致而形象的认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原谅我红尘颠倒》是一部浓缩了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司法领域的编年史。作品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完全可以作为改革我们司法体制、加强司法体制建设、打击司法腐败活动的参考资料。许多在司法部门工作的读者认为,这是一部对所有司法工作者开卷有益的特殊作品,是一部批判性、启示性和可读性较好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简洁、生动、感染力强,使人开卷之后非一气读完不可。作品有许多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时夹杂着大段的背景叙述,有时通过人物的对话以及大量的白描,将人物的个性以及各种矛盾冲突展现得栩栩如生。魏达的沉稳、练达,潘志明的固执、倔强,胡操性的老谋深算,邱大嘴的刁钻、阴险,肖丽的聪慧、善良与矫情,李法官的专横与霸道等等,都是作者通过他们的对话与行动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和谐结合的艺术特色。
《原谅我红尘颠倒》在行文风格上是采取嬉笑怒骂、揶揄嘲讽的笔法,而埋藏其间的则是作者对于当下司法领域种种弊端的深邃思索。整个作品在揭示矛盾冲突与交锋过程上深刻而真实,有使人能掩卷沉思的艺术效果。在种种利益纷争的矛盾纠葛中,在纷繁复杂的人事纠葛和同行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述中,在看似粗俗不雅的男欢女爱的叙述中,深刻反映出当下司法系统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利益纠葛和权势争斗引起的,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司法潜规则、种种复杂错综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此疏彼不良习性,一方面说明我们当下的司法领域还大量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另一方面“以权代法”、“权法不分”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司法领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谁的权力大,谁就有真理,谁就高水平。陆中原、胡操性、李法官、曾晓明等之所以专横跋扈,主要是由于司法领域里的组织机制不够健全、民主监督体系欠缺等原因所造成的。作品通过一系列人物群像,展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现代司法领域的生活剖面图。
值得商榷的是,整个作品过于沉重,主人公的偏见和颓废、厌世的心理,几乎把这个世界都看成一个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口是心非、令人胆寒的世界。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它的主要宗旨还是要鼓舞人、激励人,给人以振奋、昂扬的生活激情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原谅我红尘颠倒》如果再进行更细致的人物形象提炼,也许会成为一部十分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尽管如此,对于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年人来说,特别是许多在司法界工作的青年人来说,这部小说无疑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读后不仅使人明智,还使人明是非,知善恶。因而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品味的文学佳作,也可以说是一部“现代司法领域启示录”式的作品。
王国华男湖北省黄梅县人,经济史博士。现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等机构的兼职教授。兼任国家建设部中国国际城市建设案例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海南(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实践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出版过学术著作:《从旅游到旅游业》、《现代企业文化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现代企业咨询概论》、《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散论》。主编出版了《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税务文化通论》、《中国学校文化建设概论》。发表过《来自世界文化产业的反思》、《网络规则与社会规则》等学术论文八十多篇。曾以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身份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和《新闻会客厅》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问教》栏目做过专题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