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孩的世界里,他们更在乎“谁是头”,“头”是男孩的行为标准,是男孩内心的竞争对手。每一个男孩都希望能够做一个“头”,这种竞争心理促使男孩要做“第一名”。
教子个案
金培刚上初中,他平时仗义勇为,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大家都爱围着他转,让他很有成就感。新一届的班委竞选开始了,金培想竞选班长,就鼓动他的朋友们为他拉票。金培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夏东,他品学兼优,除了人际关系不如他,其他各方面都比他好。
班上许多女同学都暗恋夏东,把他当做白马王子。金培就开始四处散播夏东的坏话,说他是假清高,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同学。竞选开始了,夏东在演讲中表示,如果当选,会为大家做哪些事,很贴近同学的心,他的票一下子就窜上来了。
结果很明显,夏东因品学兼优,愿意为大家服务,被选为班长。金培为此很生气,他趁夏东独自回家,约了一帮朋友教训了他一顿。虽然老师严肃批评了他,但金培还是觉得很解气。从此,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和夏东作对,让夏东十分头疼。金培的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很头疼。
教育感悟
每个男孩都想做“头”,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男孩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就是,谁是这一块的“头”。男孩通过观察、了解“头”,明白在这一领域,做一个“头”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并暗暗下决心,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他。
男孩的竞争心理如果恰当应用,能促使男孩不断激励自己前进。但是,生活中的“头”只有一个,想当“头”的男孩却有很多。如此一来,必定会有很多男孩不是“头”,他们容易扭曲竞争心理,采用一些不公平、不正当的手段对付竞争对手,所以,男孩间的暴力事件更多。
男孩在年纪小时,是非观、人生观都还不成熟,很容易为了成功、为了做“头”,做出许多坏事来。男孩违反规定、触犯法律,甚至考试作弊,都和这种不正常的竞争心理有关。妈妈要做好引路人,千万不要让男孩误用了竞争心理。
一个成熟的男孩,会把这种想做“头”的心理演变成积极追求进步的力量。而一个年幼的男孩,为了做“头”,常会图一时之快,做出让自己和他人都痛苦的事情。妈妈应理解男孩的竞争心理,给男孩指出一条健康的竞争之路,让男孩真正实现做“头”的愿望。
给妈妈的教子建议
◎建议一:给男孩一些做“头”的机会
男孩喜欢做“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卫生督促员,也能让男孩兴奋不已。同时,男孩为了做好“头”,会变得更加积极上进。
浩通的妈妈规定,星期天这一天,由他来“当家”。浩通要负责这一天的家务,让它正常运行。家里一切大小事务,都应该向他汇报,由他做出点评。他像个小领导一样,一会儿去看看妈妈准备好晚饭了吗,一会儿去看看爸爸的卫生做得怎么样了。
浩通也有任务,他也要努力做好分工的家务。妈妈总会问他:“小当家的,快来看看我做得怎么样。” 浩通就会马上去视察。一天的任务完结后,浩通会对表现好的人进行表扬。
男孩在当了“头”之后,会更加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妈妈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鼓励男孩自理、自立,让他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虽然男孩给出的意见未非合理,但是,男孩会觉得能当“头”,自己被重视了,生活热情度也会提高。
◎建议二:不要挫伤男孩的竞争积极性
男孩会始终让自己处于竞争状态中,无论他是否取得了成绩,妈妈都要给予赞扬,不要轻易打消男孩的积极性。男孩愿意与人竞争,而且是正当竞争,没有耍花招,妈妈也应给予夸奖。
林林才刚刚5岁,但他常和妈妈说,我今年要得十朵小红花,我一定要超过刘宇。妈妈每次听到他讲目标,都会鼓励他说:“在妈妈心中,你是最棒的,一定可以打败对手。”一天,他高兴地对妈妈讲,今天我得到小红花了,刘宇一朵也没有。
妈妈赶紧说:“是吗,那你又超过了他一次,今年拿红花的总数肯定会超过他。” 林林非常得意地把红花贴在了墙上,这是他的战利品。
妈妈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男孩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自己进步了,妈妈却抱怨他进步得不够,而给他提出更高的目标。妈妈的行为常会打击男孩的竞争意识,让男孩不愿再进取。
◎建议三:鼓励男孩通过竞争赢得胜利
男孩的竞争心理也就是喜欢争强好胜,如果妈妈巧妙运用,不仅能调动男孩的积极性,还能帮助男孩改掉一些坏毛病。
锐锐的屋子里乱乱的,妈妈想让他收拾一下,他却说:“乱点好,看着也挺舒服的。”妈妈灵机一动,对他说:“我们来个比赛吧,我整理我的卧室,你整理你的,我敢打赌你肯定没我干得好。”
锐锐一听就来气了,说:“不可能,我只是不愿意,要是我来做,肯定不会输给你。”比赛开始了,妈妈故意放慢速度,而锐锐干劲十足。最终,他战胜了妈妈,十分开心。
正因为男孩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所以有时妈妈适当地“激”他一下,能够激起他的斗志,让他自觉地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