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也使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变化。最大的特点是由过去的多子女家庭变成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一”结构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于是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中的“核心”,所有的家庭都对家中这唯一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而已经成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无论是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还是家庭状况,都与父辈截然不同,曾经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今天的家庭与父母。怎样去教育今天的孩子,家庭怎样去面对那个“唯一”的孩子,父母怎样让孩子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孩子能健康地从家庭走向社会,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与追求。
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教育者,但是每一个父母,都可以在用心抚育并体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历来重视家庭的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国人就开始实行家传教育,任何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家教、家学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尚不富裕,学校教育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传统的家庭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也曾经以“教给孩子一技之长”,使其能在社会谋生为目的。比如一些父亲有工匠的技艺,就会致力将手艺传给孩子,那样既可以通过招考进入当时的一些建设单位,也可以被别人聘用挣得工钱;一些父母能歌善舞,就会系统地训练孩子,让其有能力参加文艺团体的招考成为职业演员;而那时的很多中医,都是从长辈那里学得医术从而成为执业医师……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教育大国,尤其是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不同的教育模式满足了社会与各类求学者的需求,“技艺传授”便逐渐退出了家庭教育的范畴。于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特点:
1.忠实地附和学校教育
此时,无论家庭贫与富,所有独生子女家庭都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作为头等大事。每一个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唯恐自己教育不慎,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转而忠实地附和学校教育。
比如,学校需要孩子在家里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家长会一丝不苟地督促甚至监督孩子完成;老师要孩子在家里背诵课文,家长则会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书,连标点符号都不能让孩子背错,一定要丝毫不差地背完,才肯在书上签字;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要检查作业是否有错,不少家长甚至守着孩子写作业;老师通知家长为学校运动会当义工,家长则如同领到圣旨一样,不折不扣地参与;寒假暑假期间,家长基本上代替老师实施学校的教育内容……总之,一切听从学校与老师的安排。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失去了应有的教育职能。
2.以发展孩子的智力为目标
近年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越来越早,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恨不能所有的知识都让孩子掌握。于是,学前画画、舞蹈、器乐、书法、外语,再后来上算数、奥数班;每天被家长守着读各种书,写各种作业,小小年纪,终日背负着与身体极不相称的大包,被领着来回穿梭于城市的东南西北……家长认为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全面发展,会比别的孩子更有竞争优势。然而,来自家庭的压力与重望,不仅使得幼小的孩子失去童趣,也使得孩子应接受的“做人”的教育完全被淡化。
3.孩子的情感教育缺失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相处。同时,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多,年轻的父母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也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与消费。比如,追求八小时以外的放松和娱乐,于是就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学校照看。随之产生的是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遭遇的情感缺失与孤独。这是亟待引起家长重视的。
所谓“言传身教”,其实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最本质的任务,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完成的。情感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视,却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