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不要过分追求学校的名气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作者:乔闻钟


许多家长将孩子是否“成才”,归咎为是否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名牌学校。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1.基础教育阶段,无需一味追求名校

基础教育阶段的名校中,的确有许多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爱岗敬业的名师。但是一些学校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热衷于把某些科目作为特长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让这些学生参加相应的各种竞赛、取得名次,使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名校的效应。很多家长只是冲着大家都认可的名气,拼命让孩子挤进这样的学校,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特长”训练,弥补孩子这一科的不足,或者希望通过相关竞赛取得名次,获得被保送上名牌大学的机会。

我是十分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到这样的“名校”的。孩子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需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不可盲目地“押宝”在某一个科目上,放松或其他科目的学习。实际上这些学校的“特长班”所要收取的学生,是这一科的优等生,绝不是让这一科成绩本来不好的学生去补课。而且,参加各类科目的“奥林匹克竞赛”,能获得一等奖的名额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却未能如愿,孩子该如何去应对接下来的高考?而且这些名校常常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对课本知识做反复的强化训练,于是,孩子没有了自由的时间,也就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的孩子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以“离家近”作为选择学校的条件的。小学毕业后,同班的不少同学都被转到了市里的重点中学。那所中学是以“数学”作为特长训练科目。其间,儿子同学的家长也邀我一起给儿子转学,也给了很优惠的条件,但我没有同意。

做这样的选择,我是这么考虑的:小学、初中学习期间,课程并不繁重,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需要父母在生活上的悉心关照,需要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如果此时将孩子送进所谓的名牌学校,让其接受封闭式管理与教育,使其一直处于紧张与疲惫的状态中,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与身心健康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教材由国家统一发放,教师统一按此教授,我为什么要将孩子送去让学校作为某一门课程的实验品,为了学校获取单科特长教育的殊荣,而牺牲孩子基础知识平衡的获取,人为地造成孩子偏科的现象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小学与初中是同一所学校)由于不是名校也不是重点学校,所以学习环境宽松,早、晚没有硬性规定的自习时间,也有宽敞的场地供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锻炼,而且在家吃饭、睡觉,上学很方便。因此,孩子的营养与睡眠得到了充分保证,早、晚又有充分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体育满分)考入重点高中。

我的一个朋友,因所在的工作单位在市郊,她的女儿从上小学就在附近的农村学校就读,结果孩子仍然考入重点大学,最后从某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一家知名跨国公司工作。而那些从乡村中学考入名牌大学的农村孩子,都是很好的例子。

我并不是一味否定名校的作用。是否让孩子上名校,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由于“名校”的社会效应,的确会吸引很多优秀学生,因此与非名校比较,优秀学生也相对集中。如果孩子的确很优秀,他自己也希望在名校环境中与同样优秀的孩子竞争,那么这种竞争的确可以起到良性的互动作用,促使孩子进步得更快。可是,如果情况并非如此,孩子尽了全力依然成绩平平,家长只是基于“孩子在名校,那些优秀学生可以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向前赶”这样的认识,则是需要理智而认真考虑。

不可否认,激烈竞争的环境可能激发一些原本学习成绩平平、却有开发潜力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因此促使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许多孩子到了那样的集体后,反而因此失去了自信。因为老师讲授知识时,是以满足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需要为原则的,通常进度快,且常常布置一些难度大、超出了课本内容的习题。这对普通的孩子无疑形成了压力。可能他们即便牺牲了休息时间,也难以跟上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学习进度。此外,当考试成绩的排名总是在后面,孩子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那些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成绩优秀者的孩子,可能会放弃那么艰苦的努力而向相反的方向滑去。

事实上,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更何况,并非名校的学校,同样有敬业、爱孩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只要家庭教育到位,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有良好的自律能力,无论就读什么样的学校都是可以成才的。

2.大学阶段不必非名校不读

那么上大学是否就一定要读名牌大学呢?我也不这样认为。

记得我的孩子在上初中时,有一天我和他爸爸聊起朋友的孩子上大学填志愿的事时,他说:“我以后上大学填志愿时,就只填‘清华大学’这一个志愿,除了这个学校,我哪里都不去。”我感觉他的这个认识有些极端。于是告诉他,一流的大学中有三流的学生,三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学生。要使自己成为一流的学生,并不在于读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在于自己怎样去努力。然后我给他讲了一些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因各种原因被退学的例子,也给他讲了一些学生以出色的表现从普通高校毕业后成为社会精英的例子,儿子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

我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清华大学,只是不愿意他对其他的高校抱有不必要的偏见,从而限制了他的选择范围。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的目标,但却实在没有必要坚持“非名校不读”。

首先,处于一个获取知识与信息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任何一所大学都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学习平台,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学具备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各种学习途径,只要孩子能坚持心中的理想、抱负,都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很多用人单位开始越来越关注求职者的能力。他们不仅仅以学校的名气对应聘者进行取舍。所以仅有名牌大学的文凭,缺乏应有的其他素质,同样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从一个普通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被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由于他喜欢动脑子,肯吃苦,跟着导师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具备了很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毕业时在与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同时竞争的应聘中,不少高效益的品牌企业看中了他,他选择了上海一家知名企业,现在发展得很好。

其次,如果孩子高考发挥失常,未能考上理想中的名牌大学而被别的大学录取,家长也应向孩子表示祝贺。毕竟,他凭着自己的能力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在此之后,孩子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可以通过继续努力学习,将来参加理想学校的研究生考试,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必非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复读。没有人能够保证,复读后的再次高考一定会比前一次考得好。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进了名牌大学,也不过是另一个目标的起点,需要不断的追求与上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