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工业化胜利的建筑符号

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 作者:吴焕加


1933年,德国建立纳粹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采用古典建筑形象, 反对现代主义新建筑, 包豪斯遂遭解散。格罗皮乌斯、密斯等包豪斯人士移居美国。

美国原来长期盛行各式各样的仿古或半仿古建筑。上世纪末富有创新精神的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在当时就不很大, 不久, 在强大的守旧潮流面前, 自身也消散了。

但是1929年首先在美国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把美国人震出原来的生活轨道, 空前的经济困窘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文化心理, 他们无法继续大讲排场, 追求富丽堂皇, 于是以一种冷静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西欧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而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形式风格, 正适合罗斯福总统新政时期由政府出资的建筑项目。

格罗皮乌斯、密斯等包豪斯人士来到美国后, 在建筑院校里设坛授徒, 培养了一代美国新派建筑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50-60年代,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技术先进, 财力雄厚。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转换, 现代工业社会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美国渐渐占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现代化和现代文明优于往昔, 文化保守主义削弱, 抽象艺术和技术美学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和审美观念。如果说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人的建筑观念稍有转变, 那么战争结束后的50-60年代美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社会文化心理, 都适宜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繁衍。果然它成了战后时期现代主义建筑繁荣昌盛的地方。1955年美国建筑师菲利普· 约翰逊说“ 现代建筑一年比一年更优美, 我们建筑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约翰逊著作

集》,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79年)志得意满, 正是这时期大多数建筑师们的普遍心态。

高层商用建筑, 特别是被称为摩天楼的超高层建筑, 是现代美国最发达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它们的重要性和地位相当于历史上的宫殿。这种19世纪末才出现的新的建筑类

型长时期都披着古装, 这是那时美国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30年代初, 在经济大萧条中兴建的纽约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和洛克菲勒中心等, 其设计思想开始转向, 装饰减少, 形象趋于简洁, 但仍保持砖石承重墙的外貌(实际已不承重)。进入50年代之后, 美国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形象骤然大变。1947-1953年兴建的联合国总部秘书处大楼是一个板片式房屋, 两个大面从上到下全是玻璃, 建筑形象与传统绝缘。就在同一时期, 纽约利华公司建造的利华大厦(1951-1952)也是一个板片, 并且更为彻底, 四面全是玻璃。由此开始, 美国的大财团、大公司、大银行纷纷仿效, 大造幕墙建筑。在纽约曼哈顿区, 比较著名的有曼哈顿大通银行(1955-1964)联合碳化物公司(1957)、汉诺威制造商信托公司、飞马石油公司、百事可乐公司、西格拉姆酿酒公司等在50-60年代一个不长的时期, 纽约繁华大街重要地段的大楼几乎全都换了一副面孔, 街道景观大变。美国其他城市以及世界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50-60年代的幕墙建筑, 在外观上钢、铝、玻璃、搪瓷板等工业生产的材料和制品占很大的比重, 并且特意显示出工业生产的特质。房屋的造型简单整齐, 平屋顶、方方的轮廓, 个

个都是基本几何形体, 墙面多为二向连续的几何格网, 光光溜溜, 变化很少。

这样的造型容易使人联想起机械化大生产, 联想起人对自然的进一步驾驭, 联想到工业化社会的威力,这样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是以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为开端, 经过20-30年代现代主义派建筑师的研讨, 再与美国建筑师建造超高层建筑的实践经验汇合的产物。就。50-60年代美国和世界盛行的高层和超高层幕墙建筑的形象款式而言, 建筑师密斯长期的探索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因而这类建筑被称作“ 密斯风格建筑” 。

这种“ 密斯风格”的高层商用建筑形象同前工业社会在手工艺基础上产生的传统建筑艺术范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们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工业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的建筑艺术, 是工业化胜利的符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