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 作者:吴焕加


20世纪前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代和30年代, 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形成和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 社会动荡促使人们容易接受新思潮和新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 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和严重房荒促使建筑师中的改革派面对现实,注重经济, 注重实惠。这种情况在原来是工业强国, 战争中被打败, 战后初期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的德国尤为突出。在那里, 困难、挑战和机遇并存。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Groupius,1883-1969)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 简称“ 包豪斯”(Bauhaus) 。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 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 凡· 德· 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70)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积极创新, 并投身于战后德国大规模建造低造价住宅的实践中去。在法国,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1923年, 勒氏出版《走向新建筑》一书, 激烈批判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强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新精神的新建筑。他在书中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 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等工业产品中极取建筑创作的灵感, 他甚至给住宅下了一个新定义:“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勒· 柯布西耶并非不重视建筑艺术, 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一种新的建筑观念渐渐形成, 与之相应, 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形成。1927年, 在密斯主持下, 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了一次新型住宅展览会, 各国新派建筑师展示了他们在低造价住宅方面的创新成果。1928年,来自个12国家的42名新派建筑师在瑞士集会, 成立名为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国际组织。在当时西方社会整个文化界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 一种名为“ 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和流派在20年代末的西欧成熟起来, 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

从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主张及CIAM的宣言来看, 现代主义建筑在理论上有几个重要的观点: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 现代建筑要同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2.号召建筑师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 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间题。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突出现代材料、结构的特质并发挥新技术的特点。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 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 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

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 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德骚市的包豪斯校舍

(建筑师格罗皮乌斯), 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建筑师密斯),巴黎瑞士学生宿舍, (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芬兰帕米欧疗养院(建筑师阿尔托)、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建筑师布林克曼与凡· 德· 佛拉特等, 便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勒· 柯布西耶在年代接受立体主义美术的观点, 在建筑艺术中宣扬基本几何形体的审美价值, 密斯则提出“ 少即多” 的主张,更早一些, 奥地利建筑师卢斯, 一曾提出“ 装饰是罪恶”的观点。此外“形式跟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 由内向外”(from inside out)等观念和主张对这一时期建筑师的创作都有颇大的影响。上述几座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共同的特点是:以简单基本几何形体(立方体、圆柱体、方形、矩形、圆形等)为构图元素, 墙面平滑光洁, 很少或没有附加的装饰雕刻;总体多用不对称的布局, 手法灵活自由;建筑师注意发挥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轻巧特点及金属制品和大片玻璃的晶莹反光的特性, 使建筑形象具有简洁明快、合理有效、清新活泼的风格。由于它们同历史上的建筑样式没有联系, 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