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刘半农代寄《新青年》

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作者:朱洪


 

1916年11月22日,陈独秀编辑苏曼殊小说《碎簪记》。

这年的春天,苏曼殊从日本回到上海,秋天先住在孙中山寓所,后去杭州养病,在西湖畔写了小说《碎簪记》。他在开首就提到邓艺孙和陈独秀:

余至西湖之第五日,晨餐甫罢,徘徊于南楼之上,钟声悠悠而逝,遥望西湖风物如恒,但与我游者乃不同耳。计余前后来此凡十三次,独游者九次,共昙谛法师一次,共法忍禅师—次,共邓绳侯、独秀山民一次,今即同庄湜也。

和陈独秀游西湖,是在1912年春天。

几天后,陈独秀和汪孟邹北上,到北京募集出版股金。临走前,陈独秀请刘半农校阅苏曼殊的短篇小说《碎簪记》,并请刘半农和苏曼殊联系,将刊登苏曼殊小说的《新青年》,及时寄给了苏曼殊。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为半农。江苏江阴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任革命军文书。

苏曼殊去西湖前的一个晚上,在陈独秀家与刘半农见过一面,因此,陈独秀委托刘半农和苏曼殊联系。陈独秀走后,刘半农校对苏曼殊的小说,因不解梵语,给苏曼殊写信,问其小说中梵语“达吐”的含义。信末,刘半农告诉苏曼殊,准备明春到杭州一游。

12月10日,在杭州的苏曼殊署名“昙鸾”,给刘半农写回信说:

来示过誉,诚惶诚恐,所记固属于虚,望先生不必问也。杂志第三本如已出版,望即日赐寄一分(份),因仲子北行,无由索阅。尊撰灵秀罕俦,令人神往。不慧正如图腾社会中人,无足为先生道也。近日病少除,书《人鬼记》,已得千余字。异日先生如见之,亦不必问也。 

“杂志第三本如已出版”,指12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三期。“尊撰灵秀罕俦”,指刘半农写的《灵霞馆笔记·爱尔兰爱国诗人》,该文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期上。“近日病少除,书《人鬼记》”指《非梦记》。“病少除”指苏曼殊患肠道疾病。

12月17日,苏曼殊在杭州收到刘半农寄来的两期《新青年》,即第二卷第三期和第四期。第二卷第四期刊登了陈独秀11月22日北上前写的《为苏曼殊〈碎簪记〉作后叙》。此外,这两期《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刊登了刘半农的译作《灵霞馆笔记·欧洲花园》和《灵霞馆笔记·拜伦遗事》(即《拜伦家书》)。苏曼殊和陈独秀一样,是拜伦的崇拜者。

接到刘半农复信当天,苏曼殊“署名”玄瑛,给刘半农写了第二封信:

惠寄杂志,甚感。《拜伦记》(原译《拜轮记》)得细读一通,知吾公亦多情人也。不慧比来胸膈时时作痛,神经纷乱,只好垂纶湖畔,甚望吾公能早来也。朗生兄时相聚首否?彼亦缠绵悱恻之人,见时乞为不慧道念。雪茄当足一月之用,故仍无过沪之期。暇时寄我数言,以慰岑寂。

信中说的“《拜伦记》”指刘半农的《灵霞馆笔记·拜伦遗事》。

收到苏曼殊的信,刘半农立即回了明信片,其中提议成立一个拜伦学会。苏曼殊收到后,于12月25日当天给刘半农写了明信片:

来示敬悉,Christmas Card亦拜领,感谢无量。拜伦学会之事,如藉大雅倡之,不慧欣欢顶礼,难为譬说矣。日来湖上颇暖,不慧忽患脑流之疾,日唯静卧。返沪仍未有期。仲子亦久无书至,正思念之。此间有马处士一浮,其人无书不读,不慧曾两次相见,谈论娓娓,令人忘饥也。如学会果成,不慧当请处士有所赞助,宁非盛事?率尔奉复。敬问著安!

Christmas Card指耶稣诞日贺片,即圣诞卡;“仲子”即陈独秀,此时还在北京。

因回江阴过年,刘半农没有回苏曼殊的信。从此,两人不再往来。两年后,苏曼殊去世。

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王统照上课余暇,喜欢读《新青年》。见别人给记者写信有回音,自己也忍不住给记者写了一封信。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他给陈独秀写信这一年,刚20岁,已经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言小说(处女作)。这一年,他还编写了话剧《云南起义》,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自己扮演蔡锷。

王统照认为,中国衰弱不振的原因,是国民不好学,尤其是青年不好学。今天的青年,差的苟且,可不论。稍好的,不过敦行谨言,期于自守。再好一点的,只知死守课本,专攻一两门陈腐的学科,与所谓勇猛精进、活泼进取、奋斗自勉,差距太远。他认为,医治的捷径,是报章杂志,可惜现在的青年,舍不得花买雪茄、醇醪的小费,舍不得车马声色的时间,不乐意购阅。不仅如此,即在图书阅览处,报章杂志陈列所,也只浏览野狐禅笔记、稗史、猥鄙琐碎杂著、文采风流之小说。他给陈独秀写信,建议:“愿贵声于报余附白,多提倡青年读书之利益,及读书之方法,或介绍东西名人读书之实验与其规程,以期促进青年之好学心,读书性,庶不无小补欤。” 

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发表了这位青年学生的信,并以“记者”的名义给王统照写回信说:“来书疾时愤俗,热忱可感。中学校有如此青年,颇足动人中国未必沦亡之感。惟国中大多数人,缺乏进步向上之心。此问题甚大,似非报纸可医,且恐非教育可救也。” 

王统照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五四运动时,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