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拯救亚洲(3)

金融往事 作者:(美)迈克尔·刘易斯


而且这个策略在最近一次危机中也发挥了作用。1995年上半年,墨西哥发生了经济危机,开始时的情形似乎比亚洲危机还要糟糕。罗伯特·鲁宾(Robet Rubin )①及一些公司携巨资紧急驰援。墨西哥人尽力维持摇摇欲坠的银行,并将利率提到惊人的高度,然后所有的人都紧张地屏住呼吸。对墨西哥经济来说,这是可怕的一年,但最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资金又开始流入,利率下降,虽然第一年里墨西哥经济下降了6.2%,但之后就迅速得到恢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A计划的实施是很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这不仅是从经济的角度,而且也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既然两年前这一类似的策略能够在墨西哥获得成功,那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为什么不努力复制他们往日的成功呢?

批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反应是预料中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同意这一点。从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同时也损害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公众形象。一些批评者的观点中至少部分是正确的—但仅仅是其中的一些人,因为批评者彼此之间的分歧比他们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歧还要大。大致区分起来,其中一半人持“硬货币”观点,他们认为当亚洲国家保持汇率稳定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鼓励实行货币贬值,因此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引起了危机;另一部分是“软货币论者”,他们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过多地强调了货币的稳定。这两种意见其实都不正确。

事实上,其中某些意见毫无疑问是错误的。“硬货币论者”对A计划的抨击—来源于《福布斯》和《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以及供给学派中的保守派—等同于认为亚洲国家应当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其汇率。然而,在面对大量资本外逃时这样做就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急剧减少—这些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且利率远远高于这些国家所能承受的水平。而且中央银行在不能随意印制钞票的情况下,要想维持汇率稳定,就不能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为饱受挤兑之苦的地方银行提供现金。(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和1比索兑换1美元的政策曾被保守人士大加称赞,但在1995年的银行业崩溃中政府却束手无策,幸亏世界银行没有袖手旁观。)

如果你向那些“硬货币论者”询问,为什么他们的计划就会成功,为什么就不会制造出更坏的局面时,你能得到的唯一答案就是“如果泰铢没有贬值,或者印度尼西亚构建了货币局制度,信心就会得到恢复,一切就都会变好”。有可能是这样—但这完全属于循环论证。毕竟如果能立即恢复信心,那任何一个针对亚洲危机制订的计划就都会见效。如果真是这样简单的话,那为什么不跳过所谓的货币局制度,直接告诉人们多笑笑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