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界限与心墙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作者:麦基卓


界限是自我与他人之间感觉到的界面,是有弹性的,会不断移动,有时向外移动以得到经验,有时向内收缩以保护自我。碰触界限会刺激内在自我做出靠近或远离的动作,这种具有方向性的反应就是人际沟通时的感受,感受则是依据当事人对接触性质的解释而产生的。

扮演角色时,自我必须放弃或压抑真我产生的冲动,保护自我不在接触中受伤,于是自我就筑起心墙以维护自身和控制他人。心墙不同于界限,是缺乏弹性又不会改变的,充满"应该"和规条,没有能力适应情境的变化。心墙里有主要的防御机制,用来与人保持距离,还有社会认可的各种训练,以确保社会的接纳和赚钱的能力。由于心墙既厚又无法穿透,所以对外界不起反应,缺乏敏感度。心墙就好像矗立的宏伟城堡,虽然好看,但作用是防卫:对阻挡敌人非常有用,但住起来却又冷又难受。

心墙只能从内在改变。在亲密关系中,自我会降低城墙的高度,打开门窗以呈现内部。带着伴侣同游心墙内部,就是承认自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用什么方式来防卫和控制,让对方知道你的内心世界,进入容易受伤的亲密状态。当你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伴侣探访内心世界时,就会开始拆卸心墙,改以界限取代。心墙存在太久的人,在遇到合适的伴侣时,常常急着摆脱心墙,很想与对方融合,但这是另一种丧失自我的方式。"献出你自己,但不要放弃自我。"

建立界限时,首先要能完全为自己、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在此没有责备他人的立场。然后就能看见眼前的所有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后,就准备接受其结果。在自我与他人的界面间所做的选择,就创造出界限;请记住,这种选择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在界限中,你可以自由改变心意,只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改变即可。在这种方式中,界限能保持弹性,较不易再度凝固成心墙。形成界限就是变得人性化,亲密关系中的人完全生活在彼此的界限之间;物化的人则被心墙分开,最多只能彼此熟悉,但缺少亲密。

父母若想鼓励子女发展成一个"人",就必须能一直看见小孩的观点。"睡觉时间到了,现在上床睡觉",这种话是不重视"人"的规条,如果父母能说:"我知道要你停止现在的活动一定很难受(看见),但需要足够的休息才能进行明天的活动(结果),你现在必须去睡了(界限)",这种方式就与规条非常不同。规条是控制行为的捷径,但会让人筑起心墙,使人物化;相反的,界限则能强化人的发展。放任则是同时放弃心墙和界限,也会阻碍人的发展;小孩常常把放任解释成缺少关怀(事实确实常常如此)。

我们把政治界定为与权力有关的情形。一般说来,政治关心的是掌控和顺服;人性则与"成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有关,与权力、掌控或顺服完全无关。在政治中,人不受到重视;在人性中,则关心人。当人取得权力,虽然强而有力,却失去与自己真实本性的接触。当人更真诚时,会因为与自己和他人的接触而展现"内在力量",虽然没有什么权力,却能呈现出自己。

大部分教育体系的本质都是威权主义,鼓励物化的行为,以确保赚钱的能力。人在其中被教导要发展胜过别人的权力(power),使教育沦为政治,这时关心的是如何处理外在环境中其他被物化的人。只有少数学校[比如根据斯坦纳(RudolfSteiner)的观念成立的沃尔多夫(Waldorf)学校]试图教导人发展内在的力量(strength)。

大部分人在学校和家中接受的就是这种政治化的教育,所谓"一切都是为你好"。这些人进入关系时,常常以物化(政治)的态度对人,重视权力的控制或被控制、拥有对方或被别人拥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