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禅说庄子(二) 作者:冯学成


下面孔夫子继续教导这位心爱的弟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孔夫子问颜回,你知不知道"道德荡、智虑出"是因何而起的呢?"德之所荡",一个有德的人,他内在的魅力自然会释放出来。不仅仅是内德会释放于外,而且是"知之所为出",智慧同样也会表现出来。但是,道德是怎么释放出来的?智慧又是怎么样释放出来的?我们道德、智慧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德之所荡","知之所为出",是我们修为过程中要认真留意的话啊!

孔子谈到这里,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话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德行与智慧的麻烦来。"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我们看到这几句话,大家都千万要留心!"德荡乎名",你的德行一出来就有了名气,有了名气,你这个德,也就有点麻烦了。

中国佛教发展到南北朝萧梁时,有一个僧人慧皎写了部《高僧传》。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的僧人写了个《名僧传》。但慧皎不用"名僧"这两个字,为什么呢?他说一个出家人,本来就是要舍去名利的。我们修行,要脱离生死苦海,要舍弃名利,怎能拘泥于名呢?真正有修行的人,应该是高僧,不应该称之为名僧。所以,慧皎就写了中国的第一部《高僧传》。那么他的这个本意,也还是出自《庄子》的"德荡乎名"。如果大家都成了名僧,大家的名气都大了,但恰恰名人未必就是高人。

你看现在庙头,这样职位,那样职位,今天坐飞机,明天当个CEO,煞有介事。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谈到了那个"旅行大师",把某某某这样一个著名寺庙当企业来运作,经常坐飞机去美国、去欧洲,带一批武僧到处表演。这些武僧,能武打,但佛法修行的水平又如何呢?

那天,我这儿来了一个河北沧州的,也参加过河北的禅修夏令营。这位朋友三十多岁,学武功,也学道术,也还很有成就的样子,能水上漂。据他说到东湖去的话,他可以在水面上从东岸跑到西岸,不会沉下去。另外,他说他的龟息术也小有所成,能够五花大绑地在坑里活埋五六个小时,没事儿!而且有脱逃术,同样五花大绑,脚镣手铐戴上,他可以在十秒之内脱逃。但收徒弟的费用就不低了,一万元一人,学一年,保证你能学会其中的一两样技能。他有这样的本事,都还想到成都来访高人。我给他讲了几位"高人",他听了后说,算了,不学了。

当然我说的那些人,用的是术,不是道上的东西。我们再来看,德和智,是我们生活当中离不得的。德和智的修养,当然就是道上的东西了。但道上的东西,它又有所忌讳!德,因名而消失;智,因争而愈出!所以说"名也者,相轧也"。有了名之后,麻烦也就跟着来了,比如在名次、排位上相争等等。有些人什么事都要争第一,千千万万的人,你要踏下去多少?踩下去那么多人,不累死你啊?

"知也者,争之器也。"我们的智慧,很多人也是用在对矛盾的驾驭上,用在争斗上。而且通过争斗,积累经验教训,这方面的智慧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叫智因争而愈出。如果智和德牵扯上名、利以后,这个德和智也就不善了,就是恶了。所以,"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我们看《老子》里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庄子》里,比老子的话更进一层了,把"名"和"智"也看成了凶器!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原本是很不错的,然而一旦有了名,出了名,就糟糕了。有些本来很憨厚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可爱,结果一变聪明之后,也糟糕了。为什么呢?因为开启智慧了,掌握了世间的争斗之智、谋略之智,用于互相砍杀,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所以说名和智,的确是凶器啊!

"非所以尽行也",这些都不是究竟之道。我们知道在老庄的学说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弃圣绝智,这里也离不开这个原则。弃圣,就是要把孔夫子讲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等等抛弃不用;绝智,智慧也不能用,因为用智就有机心,有机心就与大道不合。大道是没有机心的,是自然的,而我们人心之动,往往是违反自然的,违反大道的。所以老庄学说的弃圣绝智的原则,在《庄子》中表现得非常之坚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