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道家修炼的人都想把自己的“阳气”固住

禅说庄子(四)知北游 作者:冯学成


“故行不知所住,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行”就是我们一辈子的命运,我们的生命。“行不知所住”,我们到底在哪里?用佛教的“六道轮回”来说,我们下一辈子变什么还说不清楚,甚至我们明天、明年该干什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大家都感觉“计划没有变化快”,外部的“时节因缘”一来,你就随着变了。哪个又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呢?谁又能百分之百说能主宰自己的去向呢?这一切谁敢拍胸口说自己行呢?都谈不上啊!

“处不知所持”,我们平常住在哪里?安住在什么地方?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定位”。我应该干公务员?还是应该做企业家?或者干这样、那样的工作?我们自己总应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位置。但是你坐在那里,你的心和所处的“位”是不是和谐呢?你的心和所处的“位”是不是很安然地、很太平地融合在一起呢?这些都说不清楚,所以是“处不知所持”。我们的心和行经常都处在“处不知所持”的状态中。做这件事情急躁火暴地,换一件事情还是急躁火暴地,总之心神不定,不管走到哪里去都是心神不定,心是慌的。我经常说我们要养静气、养定力,但是这个定力、静气也不是说说就养得起来的。关键是我们要“知所持”,你知道这一切了,你“行知其所往,处知其所持”,那你就是“悟道”之人,就了不得了,但这又谈何容易啊!

“食不知所味”,什么叫“食不知所味”?我们吃东西都知道其味吗?我前一段时间到广东去,尽管人家招待得很好,我就是吃不来那些广东菜,人家觉得很好的,我吃起来就觉得不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但是这个口味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这个口味?你自己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时也是味不由己。四川人天生就会吃辣的,广东人、北方人到四川来还要强化一段时间,才会吃辣的。我们自己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中,我们身体的感觉也还在不断地适应变化。你说什么是天地之正味?《齐物论》里说猫头鹰就喜欢吃死耗子,它认为是天下最美的食物了;那些蚯蚓在土里吃些杂物,就是很美的了;人吃五谷杂粮、食牛羊肉就美;蜈蚣吃蛇就觉得很美。《齐物论》在前面已经把这些都阐述过了,说得相当细致。在这里只不过点到而已,指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面对自己来说都非我们所有,甚至自己的感觉都非自己所拥有。

为什么呢?这一切都是“天地之强阳气也”,是天地运行的那种“强阳气”呀!“强阳气”也就是纯阳之气,它在那里鼓动,使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感觉,有自己存在的感觉。但是,这个“阳气”有盈虚消息,体现在我们身上就是生老病死,你自己能够拥有它吗?

“又胡可得而有邪?”所以道家修炼的人都特别想把自己的“阳气”牢牢固住,活个千年、万年。医家“火神派”——“扶阳学派”还是离不开这个阳字。不管是医家,还是道家修炼的人都强调人的这个“阳气”,有了这个“阳气”你就强旺,失了这个“阳气”你就衰弱,没有这个“阳气”你就死亡。所以对于中国从前重养生之道的人来说,都非常注意保持这个阳气而不泄。男女之间的阳气只是一个方面,精神也是一种阳气,像孟夫子说的“养至正至大至刚浩然之气”,这是精神性的阳气。道教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子,全真派的创始人是重阳真人,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号阳明,都注重这个“阳”啊!这个“阳气”你也不要小看,它和养生家所讲的精、气、神这种阳气还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一个是精神性的,一个是物质性的。但不论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阳气,我们都要把它固守下来。但关键的、无可奈何的是,这些又都不是我们所能永远拥有的。

波师兄有位阆中的朋友,一个活蹦乱跳、年仅三十几岁的医生,早上起来到医院查房,还没有坐下来,就一个跟头栽下去,阳气突然就去了,人就走了。你想这个命真不好说,你敢“可得而有邪”?你想一想你自己的命都不敢说“可得而有邪”,你还敢把“道”捏在手心里,说我有道了吗?当然这个是先把问题摆在这里。

下面一段是孔子问于老聃,那可是很精彩的一则公案啊。如果不把这些论点摆出来,《庄子》这本书已经两千三百多年了,我们也就看不到这些精彩内容。现在的生命科学、精神科学无论怎么发展,也还是超不出这个圈子。宗教学也好,基督教也好,佛学思想也好,实际上仍然是在这里绕圈子。我们看《庄子》里所展现的这种境界,他把这个极限,“天之所生,人之所生”,“天之所能,人之所能”,在这里给点出来了,把这个终极处给点出来了。我们就要在这里好好地参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点出来,《庄子》一书可能大家也不会留意,虽然放在这,仍然不知所云。如果你一留意,看到《庄子》的内七篇,包括我们现在学习的《知北游》,你就会觉得太精彩了!怎么不早十年学这些文章呢?庄子在其书中,有十多处给我们勾画了孔子见老子的情境,当然,每次都是孔子向老子请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