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中国的暗潮涌动,其实根源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于世界来说,从此世界上诞生了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而且首度出现了由共产党人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国际上的无产阶级有了奋斗的目标,那些被殖民的国家的反抗者们,在选择斗争方法的时候,也多了一种政治手段。
十月革命,对于中国的意义,绝对非同小可。如果非要做一个比喻的话,那么,十月革命胜利于彼时中国,那就是一盏明灯、一丝曙光、一个希望!
彼时的国人对于改造国家的决心,今天我们已经只能在浩瀚史海中寻到一些点滴了。然而便是这些点滴,已经足以让我们藉此翻开历史厚重的真实了。
不知道多少先贤和先烈以此作为人生的目标而在奔走呼号战斗着,他们渴望国家和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于是那些一度强悍的西方国家的政权模式,成为他们思考本国未来走向的借鉴。这时,与中国社会有着那么多相似之处的十月革命,对于他们的影响可想而知,原来在资产阶级政权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国家模式!原来,最底层的无产阶级也可以翻身做主人!原来,落后的中国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主义!
如果说十月革命给予西方世界的是一颗震耳欲聋的炸雷的话,那么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则是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的春雷。
1917年夏天,蔡和森从长沙第一师范毕业了。好友毕业,行将走上社会,作为挚友的毛泽东自然要和他就以后的中国革命问题进行探讨。
“学长,你对以后有什么想法吗?”两个人提着蔡和森的行李,从宿舍一路往校门口走去。
“润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这几日,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去北京前对我说的那些话。个人的力量确实太薄弱了,我们之前所讨论的那些问题,以个人的力量是没办法实现的。我有个想法,长沙城内拥有我们这般思想的青年并不在少数。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相比,我们一两个人确实不足以改变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呢?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身体力行,我想,渐渐的,我们会影响到更多的人,逐渐会聚成比较强大的力量。”
蔡和森静静地听着,忽然顿悟道:“你的意思,我们成立一个组织?就像孙中山先生一样?”
彼时,孙中山作为国内最具革命精神的革命家,是蔡和森以及毛泽东这类上进青年的偶像。毛泽东还没想过要和孙中山比肩,他认真想了想说:“以我们现在的情况,走这一步尚为时过早。毕竟,我们的思想还不成熟。而且我觉得,孙先生所坚持的理念,似乎并不是改良国家的最好办法。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先成立一个学会,多找一些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讨论关于人生社会问题,集众人之长,才可以找到出路……”
“润之,我支持你。这样吧,我回去以后会立刻说服我家人,搬到长沙附近来,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聚会的地点了。”
正是缘于这一段对话,蔡和森回到老家不久,就动员母亲举家搬到了长沙岳麓山荣湾镇的刘家台子。而从那个时候开始,毛泽东等人便成了蔡和森家的常客。
正是在蔡和森家,毛泽东和蔡和森二人开始讨论关于成立组织的事情,并且于这一年的秋天正式开始行动起来。
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年纪还轻,但是在大事的处理上已经颇为老练和熟稔了。
为了寻求志同道合者,他取“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长沙城门以及各校门口张贴了一张启事,启事正文以“嘤鸣求友”开头,行文则是“征求有志上进、愿为救国救民出力者为同道……”
这则启事张贴了几日,开始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慢慢还是有名字被提了出来。不过,众人在讨论一番以后,又觉得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于是一一舍弃了。
13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字。
蔡和森看着自家院落外瑰丽的秋景,也不知道想起些什么,忽然自言自语地念道:“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然后,他忽然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诸君,我看就取为‘新民’好了。‘新民’,意味着我们都有追求进步之心,执意通过革命改造这个社会。你们觉得如何?”
蔡和森刚才所念的那番话出自《礼记·大学》,当他念的时候,众人就若有所思,现在听他这么一解释,登时个个称好。毛泽东说道:“新民学会,不错,这正是我等成立学会的初衷,我看就起这个名字好了,又响亮顺口,蛮好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