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迷悟就在一念之间

信心铭 作者:冯学成


正如三祖所说,至道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的确是现现成成的,关键在"唯嫌拣择"。下面"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如果没有憎爱,就能"洞然明白";如果"毫厘有差",当然就是"天地悬隔"了。

用六祖的话来说,迷悟就在一念之间。是凡是圣、是迷是悟,都只在一念的旋转之中。所以说,不管我们学修哪一宗哪一派的法,如果在根本念上没有转过来,你还是凡夫;转过来了,你便入圣了。我们要明白这个念头功夫该怎样用。平常我们在次第禅之中,或是在信解行证之中,如果没有把这一念把握住、把握好,没有使自己破参,那么其他所有的功夫都在路途上,在次第之中,很难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解脱之果。

前面这些文句在《信心铭》里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下面谈的就是具体的功夫了。在我们日常的学修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处于种种状态。如何对待种种状态?如何对待自己修行功用上的状态?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引,很容易使自己迷糊,彷徨于其中,得不到正确的抉择。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大家学《心经》或《金刚经》,都知道什么叫有缘。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缘。而莫逐有缘,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头脑、心思,包括我们每天学修的功夫,是不是在有缘之中追逐?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个缘,不管称名也好,持念也好,观想也好,总是逐于有缘。学中观亦是如此,所谓的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等等,一切的一切严格地说,都是在名相上,在言句中追逐。它不外乎是哲学上的一些思考,概念范畴的反复剖析,并没有深入到中观本来的意义上。中观的本来意义是什么?如果这样去追逐,是完全不可能到位的。

我们说贪嗔痴是"有",四大是"有",于是乎就说缘起是"空"。说"空"也没有完全对啊,是非空非有;说非空非有也没有对,是即空即有,等等。这种种说法,实际上还是观念上的"有"。在符号上,在语言学、概念学的意义上谈空谈有,都是一回事,都是一些思维符号、信息符号而已,都还是在说"有"。

很多学修佛法的人在谈"空"时,都着了一个空相,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谈"空"的时候仍然是"有",并没有翻过这个坎儿。所以说空说有,都是逐于有缘。修习密法也是如此,这样灌顶那样灌顶,持这样咒那样咒,种种思维,种种次第,种种坛城,这些都还是有缘,不能尽净。当然,能够如此积累福慧资粮,对一个学修佛法的人来说,也是需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不是究竟道,不是无上道。

既然是修学无上大道,我们就要"莫逐有缘"。《心经》、《金刚经》、《华严经》、《维摩经》等佛教的大乘经典,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从究竟道来说,从彻法源底的角度来说,无论善缘还是恶缘,都不能追逐!我们在用功夫时要把这个道理认死,就是莫逐有缘!虽然在修法的时候,有缘法可以引我们向上,但我们要明白不住不逐任何有缘。如果执持一法,觉得我修的这个法是最高明的法,其他法都不行,那你就会粘滞在这个地方,很难超脱、潇洒起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