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藏在人类经验中的故事冲动(6)

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 作者:杨照


6.我们需要比反复生活规律丰富的传奇故事,来让规律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一位朋友的女儿,十岁时一定要爸妈带她去英国爱丁堡旅行。千里迢迢到了爱丁堡,她哪里都不要去,心中牵挂的只有一家街角的咖啡馆。看着地图找到了那地方,啊,咖啡馆不见了,改开了中国餐厅。十岁的小女孩,看着那餐厅,眼中冒出怒火,然后开始伤心地哭起来。

她要去看J.K.罗琳开笔写《哈利波特》的那家咖啡馆,感受失业的罗琳推着娃娃车,在咖啡馆中坐一整天把哈利波特创造出来的具体过程。她长得够大,而且她活在一个太清醒理性的社会中,她知道不可能去找“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没有希望亲身参观霍格华兹学校,然而,阅读的过程中,她身体里有强烈的冲动,要跟哈利波特的传奇世界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她非去爱丁堡不可。

我想我了解十岁女孩的想望,还有她的伤心哭泣。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到美国首府华盛顿特区,朋友好心到机场来接,飞机抵达的时间离秋日天黑大概还有两三小时,朋友就问:

“你最想去哪里?趁天黑前先去吧!”我没有要看白宫,没有要看国会山庄,也没有要去国家美术馆,我兴奋地讲了两条街的交口。朋友脸上浮上困惑,他知道那个地方,但是,“那里什么都没有啊!”

我硬赖着朋友开车带我去。车停下来,朋友转过头,提高音调说:“这里,什么都没有啊!”

我东张西望,指向前面的建筑物,问:“那是一座停车场?”朋友回答:“老旧的破停车场!”

我接着说:“等我二十分钟就好。”随即开门下车,朝停车场跑去。

二十分钟后,我心满意足回到车上,朋友一脸狐疑:“你到底在干么?”我没有干么,我在寻求参与传奇故事的感动。那段时间,我看了劳勃瑞福演的电影*,讲两个《华盛顿邮报》

的年轻记者,如何靠着锲而不舍精神,把一条看似无聊的小新闻追查到底,结果挖出了轰动的“水门案”,硬是将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揪下台。我又看了几本讲“水门案”的书,产生了对新闻正义故事的强烈认同。

“水门案”里有一个神秘的“深喉咙”,提供记者伍渥德消息。要找“深喉咙”时,伍渥德早上就将一盆小花摆在窗台上,“深喉咙”开车经过看到,当天的深夜,他们就在一座停车场约定的角落会面。

是的,我找到那座停车场,进入“水门案”故事的场域中,亲近故事,感受故事,因而觉得自己的生命沾染传奇,没有那么平庸无聊。我也设想过,如果那座停车场消失改建了,我一定马上垮下脸来,心底暗骂。

我们需要比反复生活规律丰富的传奇故事,来让规律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哈利波特》

和“水门案”都是传奇故事,虽然表面上看来如此不同。《哈利波特》和“水门案”都引导我们想像向往:如果生活可以充满这样的戏剧性多好!人有追求生命戏剧性的本能,只是往往在我们成长受教的过程中,这种本能被扭曲压抑,以为只有小孩才应该被这种戏剧性吸引,以为这种戏剧性有害现实利益。

不,不可能,无论如何功利的算计训练,都取消不了人朝向传奇,寻访故事经验的冲动的。

<知识放大镜>

*电影《水门事件》(All The President’s Men)改编自震撼全球的真实事件“水门案”的电影《水门事件》,由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叙述在1972年美国大选期间,两名《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水门饭店发生一起闯空门事件,居然牵扯出一项惊动全球的可怕阴谋。这一发现不仅让这两名记者一夕成名,也改变了美国的命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