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净化人格的整个过程:每当你认清了某个心理议题,或认出了和过去的历史有关的某种冲突,或是发现防卫反应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你就是在释放与当时的心理议题有关的某些老旧的感觉,同时也识破了这些感觉和背后的信念。如同你们多次观察到的那样,识破某个心理议题——涉及不再认同它——就等于是让本体显现出来。在处理和本体品质相关的心理议题的过程中,人格会面临自己结构的一部分,而且这个部分的结构早已取代了本体的某种品质,或是补上了那份品质的空缺。举个例子,和本体的“力量”有关的心理议题,往往会透过人格的虚假力量而呈现出来。这种补偿作用一旦被识破,本体的力量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就不再需要那份错置的力量了。
因此每一个示现出来的本体面向,都会揭露人格的某种无明。当你们在探索内心时,本体的某种状态会让你确知自己的心理议题是什么。在探索的过程中,每当你真的发现了本体的某种品质或与其相关的心理议题,人格就会变得益发清明和纯净,因为你释放了某些老旧的信念、自我形象以及紧缩感。当你感受到人格终于放松下来的时候,虽然你意识到它仍然有点沉重和迟钝,但同时也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人格就像小婴儿一般,总是裹着小毯子走来走去。它会使你联想起自己的毯子、床以及在生病时照料你的母亲。这其实是一种自保诡计。但本体一呈现出来——当人格无法借由自保诡计来制造本体境界时——便可能清除掉人格的困惑无明。当然,本体有时也可能借由禅定或其他修行方式(与洞察人格议题无关的方式)呈现出来,但那种禅定境界并不能厘清人格的心理议题,因此人格仍然维持在旧有的状态。
这种发展经常被称为灵性上的启悟:某人进入了一种本体状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本体,但人格仍然维持原样。因此,为了使人在日常生活里体现本体,本体就必须转化人格。只有透过洞悉人格的真实心理议题,理解它们在所有生命领域显现的方式(特定的以及一般的),才能把本体的影响统合进来。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人格的某个特定心理议题,而本体的某种状态突然显现了出来,这时你会发现当下的体验并不能停止内心的挣扎。人格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仍然存在着。灵性层面的经验或本体状态或许能使你的日常生活变得和谐轻松,令你感觉满足一些,但内在的二元对立仍然持续着。同时你会意识到,你仍然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而且是以人格、非本体的角度在看事情。这种持续性的缺乏清明感,就是人格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