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之所以重新得以赏识,还有一个说法是袁世凯在甲午战败后,迅速主动向清流派领袖、军机大臣、总督大臣李鸿藻靠拢,主动禀帖,报告前线军情,陈述战后重新振作之策等,遂得李鸿藻激赏。袁世凯给李鸿藻禀帖,说是主动投靠,不为过。但也绝非无中生有硬巴结。据孔祥吉、村田雄二郎考证,李鸿藻与袁世凯父辈早有往来,并且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袁保恒、袁保龄,同李鸿藻之关系更是不同一般。中法战争前夕,袁保龄非但向李鸿藻推荐刘铭传等人才,而且还请李氏对其子侄辈勤加“训迪”,多予关照。袁保龄在致李氏信中称“世路榛荆,微函丈前不敢妄陈天事也”。据此可见,袁保龄与李鸿藻之关系密深,迥非寻常。袁世凯在朝鲜期间,也与李鸿藻偶有书信往来,只是碍于当时自己是李鸿章一手提拔的,属李鸿章的门人,不敢过多与李鸿藻来往。但当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知道李鸿章失势,转向寻求新的靠山,主动、勤快拜访李鸿藻,禀帖条陈,并以父辈之关系,拉近距离。所以当亦是清流派骨干的张佩纶对袁世凯多有抨击时,作为清流派领袖的李鸿藻保持了沉默,反而对袁世凯“英气逼人,即议论亦颇有可采”(小站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语)印象颇深。于是,李鸿藻自然也成为袁世凯战后躲开问责,反倒得以赏识重用的关键人物。李鸿藻还上奏朝廷称袁:“家世将材,娴熟兵略,如今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
袁世凯能得光绪帝赏识,还有一说法是翁同龢极力推荐的。据翁的日记记载,袁世凯在获得练兵职务前曾三次上门拜访。翁同龢对袁世凯的评价,也由“开展而欠诚实”,改为“不滑,可任也”。翁同龢乃帝师,深得光绪帝信任,声望很高,光绪帝的改革措施多出于翁。袁世凯拜访翁同龢后,翁在光绪帝面前自然对袁世凯多有美言。但翁同龢与慈禧太后关系一般,甚至已有帝后之争之矛盾,翁不会到慈禧面前为袁世凯举荐。
袁世凯得到慈禧的赏识,估计与荣禄的举荐是有直接关系的。荣禄是慈禧的宠臣,与慈禧关系非同一般,在慈禧还没成为皇妃时,她就是荣禄的情人。在慈禧执政初期,有次慈禧从热河回京途中遇险,荣禄骑马前去救援,她才得以脱险。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60岁大寿,荣禄由西安将军任上回京祝寿而被留在督办军务处。督办军务处是清政府新成立的一个中央军事机构,完全由皇族掌握,而荣禄是其中的核心人物。袁世凯为了能进督办军务处,到荣禄处走动是少不了的。荣禄对袁世凯也较为赏识,特别是读了袁世凯的兵书后,更是觉得人才难得。荣禄不但答应提携袁世凯,还收袁世凯为自己的门生。这样,荣禄向慈禧举荐袁世凯就完全可能了。
袁世凯为了躲开问责,躲开去浙江温州任职(袁于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升任浙江温处道,未赴任,留朝鲜),进入自己所熟悉、擅长的军务部门任职,确实花了一番心思。他上下活动、打点是少不了的。李莲英也是他巴结的对象。袁世凯通过友人阮忠枢,拜访了李莲英的弟弟(阮忠枢就住在李莲英弟弟家),进而拜访了李莲英。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在回忆袁世凯之所以能经办“小站练兵”时说,袁当时是走了内线的,“李莲英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