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三国志》也有60多年(2)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 作者:李子迟


1952年前后,在毛泽东的藏书中,购置了一部清朝乾隆时期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含《三国志》)大字本。毛泽东对这部史书圈画批注最多,十分爱读。从这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毛泽东都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攻读不辍,几乎全都通读了一遍;对其重点史册、篇章,还二遍、三遍、四遍地读。(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2~24页。)

建国以后,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到外地去,总要带上一大批他爱看的或者是他常读的图书,《三国志》、《汉书》、《后汉书》、《史记》等《二十四史》大字线装本是必带的书籍。(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

毛泽东读《三国志》的又一个热潮,是在1958年提倡大跃进的非常年代。他向全党干部推荐的四篇列传,也都是在这个特定时间提出来的。

他在列车上反复读了几遍《张鲁传》,接着在郑州会议上谈了一通,一个月就此传写了长达千字的按语;第二天,又重新写了按语,说五斗米道“吃饭不要钱”,“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这些被作为红头文件,发给高级干部。

他要干部们都读《刘晔传》:“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他又介绍大家读《郭嘉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策谋帷幄,出了许多好主意,值得我们学习。”

他十分赞赏“吕蒙勇而有谋”,由此提倡读《吕蒙传》,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到20世纪70年代,他又号召读《吕蒙传》,“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卢弼注:“临淮郡见《步骘传》。东城见《魏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陈登为东城太守。’胡三省曰:‘东城县,前汉属九江郡,后汉省,当是袁术复置也。’弼按:《郡国志》下邳国有东城,即临淮之东城,下邳本临淮也。胡注误。”批语:“卢注亦不确。”毛泽东又在同传卢弼注:“《一统志》:凤阳县西三里有西鲁山,相传为鲁肃屯兵处。”批语:“《一统志》明指凤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57页。)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谋士。汉建安十三年(208),他就曹操南侵,力主联合刘备抗曹,辅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周瑜死,代领其兵,并力劝孙权借南郡(荆州)与刘备。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根据毛泽东的意图和指示点校、注释和印刷的“大字本”,是他晚年阅读历史古籍、古典辞赋诗词的产物,由当时在上海的几个历史学家参与其中的点校、注释工作。据参与者、现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修明说,1972年12月31日下达了6篇古文注释任务,包括屈原《天问》和柳宗元《天对》(合一册);《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合一册);《史记·项羽本纪》;《明史·朱升传》。1973年2月1日完成并上送,也是15份。为何注释这些古文,没有交代。〔刘修明:《序言》,《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集》(上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75年9月,毛泽东对芦荻说:“学文科的人必须懂历史,这是基本功。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野史也大半是假的。可是你不能因为假的多,就自己来搞一套历史,那是形而上学,是傻子。所以,还必须要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不仅二十四史,过去所谓的稗官野史也要读。”毛泽东曾两次指示芦荻要细读《三国志》、《晋书》、《南史》和《北史》。毛泽东特别提到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比较好,说他倾向统一。至于毛泽东自己,对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起码读了三遍以上。有的书皮都磨损了。毛泽东说,读书要三复四温。(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