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效?儒效?(9)

道法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 作者:翟玉忠


儒兴则国衰

我们不防看看历史上谁在花费大量国力尊孔、祭孔,并把这种现象当作文明异化的指针。这里应把刘邦除外,因为他鄙视儒家,以向儒冠撒尿闻名,他经过鲁国时以太牢祭祀孔子似乎只是做做样子,没有什么下文了;光武帝刘秀也和刘邦相似,只是派大司空宋宏到曲阜,不过以“柔道治国”的刘秀是尊敬儒生的,也没有向儒冠里撒过尿。

孔子卒于周敦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按岁时祭祀。

汉元帝(公元前48~33)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800户。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活动。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及72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

随着祭孔越来越普遍,加在孔子头上的帽子也越来越高。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孔子被封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就成了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中晚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又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封号。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孔子“至圣先师”。

近代,1914年袁世凯颁发《祭孔令》,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1968年,台湾教育部奉蒋介石的指示,邀集台湾内政部等相关人员,并且聘请学者、专家组成“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后再经过两年的研讨改进,1970年由台湾内政部公布实施。

一般来说,在一个朝代转弱或衰弱的时代儒家就大行其道,大体直到这个朝代灭亡为止。推动这一进程的人是主张儒家治国的士大夫阶层。大黄金时代肃清血缘贵族制后,士大夫阶层通过裙带官僚体系试图取代血缘贵族,形成新的特权阶层。

中国古典政治理论的社会功勋制使除皇族之外所有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无论军功还是事功)参政。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列出“农、虞(虞主要指资源生产类的行业)、工、商”四种相辅相成的行业,认为:农、工、商、虞这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来源,来源大则富裕,来源小则贫困。来源大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史记?货殖列传》原文: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到150年后班固写《汉书》时,却将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民,什么是“士”呢?班固所说的士“相与言仁谊于闲宴”,不从事实际生产,只是在闲宴上空谈仁义道德就行了,所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事都是“俗事”、“鄙事”。军官要少谈军事,官员也要少谈律令(清朝时判案全部交给刑名师爷),工业技术更是谁也不能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