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美国需要石油
南北战争引发了美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在政治上统一了国家,另一方面形成了更大的市场,为美国工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钢铁、石油就是南北战争后迅速成长的重要行业,美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的两位巨人,卡内基与洛克菲勒,分别诞生在这两个行业。非常值得回味的是,两大产业巨头居然在同一年成立了关键公司:1870年,卡内基创立了钢铁公司,洛克菲勒创立了石油公司。
当时,无论是照明,还是机器润滑,鲸鱼油都显得成本过于昂贵。除了价格昂贵之外,鲸鱼这一物种数量越来越少的忧虑也成了捕鲸业的达摩克斯之剑。
于是,寻找新的照明与润滑物,至少在美国,成了化学家、冒险家的寻觅物。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最早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村。一个叫乔治·比尔斯的人在1855年请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教授对石油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出了石油能够通过加热蒸馏分离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含有碳和氢的成分,其中一种就是高质量的用以发光照明的煤油。
1858年比尔斯请德雷克上校带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钻至69英尺时,终于获得了石油。从此,利用钻井获取石油、利用蒸馏法炼制煤油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
石油的诞生,是老天送给人类的礼物,比起鲸鱼油来,它更便宜,更易存贮,更重要的是,它更能通过工业化批量生产。
谁来批量生产?
上帝选中了一个叫威廉·戴维森·洛克菲勒的青年人。
沿着石油的方向,这个年轻人走得太远了。当然,因为走得太远、太深,他把石油产业做成美国与世界第一大产业。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后来“腰斩”了他的企业,这个企业可能永远无敌,而且举世无敌。
这个年轻人一度控制了美国95%的石油产量与运量,美国政界与新闻界担心他过于垄断,送给了他一个“托拉斯魔王”的称号。于是,他得罪了整个世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10亿美元的富翁的同时,他也遭到了无休无止的讨伐。他的家人,他的企业,都在不理解与谩骂声中艰难度日。
直到他把从石油中赚的钱用于慈善事业近40年之后,世界才开始理解他、接纳他。
洛克菲勒,一个带着罪恶与圣洁双重身份的名字。奇怪的是,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异常民主的国家,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家族,已经走过150年,整整六代人,居然没有垮下来,这在认为“富不过三代”的中国人看来,着实不可思议。
为什么呢?
7男孩洛克菲勒
1839年7月8日,在纽约州里奇福德镇的一个杂乱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婴。生活乱七八糟的父亲,约翰·D·洛克菲勒的
父亲威廉·洛克菲勒为这个男孩子取名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家人习惯叫他约翰,而他享誉世界的名字则叫洛克菲勒。
在这个男婴出生前,同一个房间出生了两个女婴,其中一个是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戴维斯·洛克菲勒所生,一个是家中的管家南希·布朗所生,这三个婴儿有一个共同的父亲: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俗称“比尔”或“魔鬼比尔”。
就是说,洛克菲勒的父亲在与洛克菲勒母亲之外,还与家里的另一个女人私通生了孩子,并且这种私通关系至少维持了5年。在洛克菲勒出生后不久,南希·布朗的第二个女儿也出生了。
第二个女儿出生后,或者是因为地位问题,或者是觉得比尔根本无法指望,南希经常与老比尔大吵大闹,后来干脆离开嫁人了。
南希可能不是聪明的女人,她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但她很快选择正式嫁人,说明她是个知错能改的女人。南希婚后又生了一堆孩子,但她与老比尔生的两个女儿,得到了继父的善待,比在洛克菲勒家过的日子要幸福得多。起码,比尔既没有与阿莱扎离婚的愿望,即使离婚,与南希结婚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因为十多年后,42岁的比尔私下里与17岁的玛格丽特结了婚,过起重婚者的生活。
南希走后,洛克菲勒的妈妈阿莱扎算是没了被篡位的威胁,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好转。事实上,阿莱扎从一开始就没有怨恨过南希。这一方面缘于她坚定的宗教信仰,她不会怨恨任何人,也不应该怨恨任何人;另一方面,她的父亲一开始就反对她嫁给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老戴维森终生不相信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认为比尔接近阿莱扎就是要从自己这里圈钱,更不相信这个不靠谱的女婿能够给阿莱扎带来幸福,时间似乎越来越证明父亲的判断是对的。而这些,都让刚强的阿莱扎不能后悔。
当然,阿莱扎一直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会收收性子,尽到父亲应有的职责,否则她也不会在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动辄长时间外出后,自己料理家中的50英亩地。要知道,就算阿莱扎生长在农村,料理50英亩地也是个超负荷的工作。
对于女人,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确实是太有魅力了。刚一见面,高大英俊的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就俘虏了农家女阿莱扎的心。即使老比尔经常不在家,但只要一回来,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各地见闻,幽默又风趣,加上每次回家时都准时到商店结清赊账款,阿莱扎还是对老比尔难以舍弃。当然,多少年之后,当阿莱扎知道老比尔与别人结婚后,她已经对丈夫没什么指望与依靠了。
有一个根本不靠谱的爸爸,对一个家庭来说,已经算是很不正常了,但放大到整个大家庭来说,似乎又不算什么。实际上,在洛克菲勒大家庭里,比尔还是不错的。洛克菲勒的爷爷、叔叔,几乎也都对少年洛克菲勒的成长起不到任何作用,酗酒、吸烟是这个家族的老传统。
贫穷,父亲经常不在,洛克菲勒依靠什么成长?
答案是母亲和信仰宗教。洛克菲勒的研究者发现,在浸信教派的教义中,随便就能找到许多能够揭示洛克菲勒的性格秘密的线索。他从小就不断受到各种清教格言警句的熏陶,并以此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他的许多清教徒观念尽管在下一代人看来似乎已经过时,却恰恰是他少年时的宗教常识。
洛克菲勒在商业领域的丰功伟绩,与他童年时代所处的环境有直接关系。那是个宗教意识泛滥、教士满天下的时代,比尔这个浑球型的人物,也能背诵许多赞美诗,并且鼓励孩子去教堂礼拜,说明当时的社会宗教热情。有一回,比尔交给洛克菲勒5美元,要他从头到尾读一遍《圣经》。要知道,不要说小时候,就是20多岁的时候,5美元也是洛克菲勒心目中的大数目。
比尔可能是出于恶搞的一个行动,却在洛克菲勒意识中生了根:原来上帝和金钱是这样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后来,洛克菲勒一直把赚钱与上帝联系到一起,认为是上帝通过自己的手,把财富分配给更需要的弱势群体,并不是他的随意之说。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对洛克菲勒信仰起表率作用的,是妈妈阿莱扎。每当心情不好时,阿莱扎总是用《圣经》来安慰自己。而看到妈妈读过《圣经》后精神焕发或者压力得到释放,童年的洛克菲勒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圣经》。
就这样,同样面对一本《圣经》,一个上帝,来自父母的启发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而这种极端现象,构成了洛克菲勒复杂而多变的性格。
一方面,宗教成了洛克菲勒首先改造与完善的渠道,一方面,宗教成了洛克菲勒保卫自我和建立强大自信的工具。洛克菲勒在石油帝国后期,确实认为自己是代表上帝挽救石油行业,如果任由石油业混乱下去,倒霉的则是整个产业以及产业链。而在这样强大的宗教信仰支配下,他又肆无忌惮地盘剥、利用不合作者。
说回洛克菲勒的父母。既然经常外出是比尔的常态,阿莱扎只好说动一位长老会邻居在星期天早上把她和孩子们顺路带到附近的浸信会教堂。当一家人挤坐在教堂的长椅上时,阿莱扎总是鼓励孩子们在奉献盘里放下几枚铜板。洛克菲勒后来把自己的慈善事业归功于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他很小就明白上帝希望信徒去挣钱,然后再把钱捐赠出去,这将是个永不停止的良性循环。
“我从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干活攒钱,”洛克菲勒说,“光明磊落地挣钱,然后尽我所能地给予。这一向被我视为一种宗教义务。在我还是个孩子时,牧师就教我这样做了!”
属于新教的浸信会并不禁止信徒积累财富,却反对炫耀财富。这一信条在洛克菲勒的一生当中都具有重要影响,终其一生,洛克菲勒都在积累财富,几乎没有炫耀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