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复运河:一石激起千层浪(2)

中东黑血 作者:文天尧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听到埃及收回运河的消息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接着马上考虑其是否会给中东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艾登联系自己表达了要用武力教训纳赛尔的意见时,艾森豪威尔当即强调武力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建议通过联合国来解决此事。为了劝说英法放弃使用武力,在1956年7月28日,艾森豪威尔还派出了美国副国务卿帮办罗伯特?墨菲参加伦敦的三国外长会议。另外,为了表示支持英法,美国也冻结了埃及政府和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在美国的资产。

尽管艾森豪威尔对英法意欲使用武力持保留的态度,但他还是给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在三国外长会议时,抵达伦敦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向艾登转交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信。尽管艾森豪威尔在信中还是一再强调谈判的重要性,但也表达了“并非不能使用武力”的态度。

英、法、美三国经过一番磋商,彼此心里都有了谱。像艾登,他的心里就没有放弃使用武力的想法,当然他也是有所顾虑的。所以,在三国会议休会午餐时,艾登找到墨菲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希望如果英法同埃及真的开战了,拜托美国一定要看管好那只“熊”,他最顾虑的就是和埃及处于蜜月期的苏联了。除此之外,如果英国有需要,也希望美国在石油供给上支援一把。

英法的如意算盘是拉上美国一同对付埃及,可美国的态度却是耐人寻味的。不错,对埃及施加压力美国是必须要做的,但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打击英法在中东的势力,继而取而代之,不是一箭双雕的事吗?美国一直强调是要“和平”解决运河问题,它希望设立一个国际机构来管理运河,对此设想,美国方面还通过驻苏大使秘密向克林姆林宫建议过,它认为此做法是最符合美苏两国利益的。由此可见,美国不是真心要帮助英法恢复其在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它是想通过在自己掌控下的国际机构来控制运河,以图其利。

8月2日,英、法、美三国针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一事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以苏伊士运河具有国际性质为借口,反对埃及的决定。同时,公报还提出将于8月16日在伦敦召开包括美、苏、英、法、埃及等在内的24国会议,企图制造国际管制苏伊士运河的局面。

针对英法等国的威胁和叫嚣,纳赛尔无所畏惧,他表示埃及反对国际管制苏伊士运河,并拒绝参加伦敦会议,而埃及收复运河的立场也不会改变。埃及的做法也得到了一些国家的声援。苏联、民主德国、匈牙利等等,这些国家的政府也相继发表声明支持埃及的举动。在中东的阿拉伯联盟也表示支持埃及的行动,并要求西方国家停止对埃及的威胁。

24国会议如期在伦敦的兰开斯特大厦召开。出席会议的只有22个国家的代表,埃及自然是不在其列,另外,希腊由于自己在埃及的特殊利益也不愿牵涉其中。接下来的几天中,参会各国各抒己见。其中,将苏伊士运河交由国际共管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反对的只有苏联、印度、印尼和锡兰这四个国家。

最后会议决定,由美国、澳大利亚、瑞典、伊朗、埃塞俄比亚五国的代表,共同组成一个“五国委员会”去埃及充当说客,说服纳赛尔接受国际共管的方案。结果不难想象,这群说客最终是无功而返。作为“国际共管”的积极倡议者美国,自然不甘心方案流产。不久,它便耍了个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给国际共管换了个名头,叫“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不过这个把戏被纳赛尔一眼识破,并讥讽美国的险恶用心。外交谈判迟迟未见成果,英法心急如焚。于是两国又授意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恫吓利诱领航员,使114名领航员集体辞职。除此之外还有379名外籍雇员也做了甩手掌柜,撂挑子不干了。埃及政府为此紧急重建人力结构,但因遭到了重重阻挠进展缓慢。虽然英法想尽各种办法让苏伊士运河瘫痪,但那时埃及人高涨的爱国情绪难以抵挡,谁也没有想到,单靠运河公司内仅余的几十个人就支撑了整个运河的运作。

当一系列的调解活动失败后,英法再也按捺不住了,昔日的帝国受不了如此的“奇耻大辱”。所有事态的发展表明,想通过外交手段压服埃及是天方夜谭,“和平”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英法开始加紧为军事行动做准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