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以的策划者们想得很美,他们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将埃及的主力吸引至西奈,然后这时英法再在运河区出手,切断此时在西奈搏杀的埃军的退路。按照他们的宏伟远景,最后西奈半岛全境将收归以色列囊中,而英法则占领整个运河区。整个“火枪手”计划就是要全歼埃军,迫使纳赛尔垮台。
战事即将开始,充当作战前锋的以色列又开始顾虑了起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和国防军总参谋长达扬担心,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一英法两国不能信守承诺履行协定,那以色列的情势将不妙。为慎重起见,以色列密切留意埃军、英法军队的动向。除此之外,以色列也很在意国际舆论的风向。本?古里安知道,一旦以色列首开战端,难免不会被全世界打上侵略者的烙印。倒是英法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在这之后也加入战事,它们也可以堂而皇之将自己封为“和平的守护神”。当然了,不管英法和以色列间各自有着怎样的顾虑或盘算,它们最终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所以那些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凡事都好商量。
从10月22日起,在巴黎英、法、以三方代表又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谈。
会谈中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向英法提出了以方的建议。以色列设想,自己可以先向米特拉地区空投1个伞兵营,权可当作是对埃及之前袭击行动的报复。在这之后,如果英法军队按预定计划开战,以军则予以积极配合,也遵照计划转入西奈作战。但如果英法军队没有照计划参战,那以军将撤回空降在米特拉的部队。以色列的提议对自身而言,绝对是个可进可退的办法,法国对此很是赞同,还在随后给以色列运去了必要的车辆和60架飞机。
会谈中也充斥着分歧。比如英国,它只肯应允在以色列发动进攻72小时后才开始轰炸埃及机场,但法国则主张进攻的同时开始轰炸。最后,大家还是达成了折中意见:在进攻发动36小时后动手,不过英国将在一开始就要对埃及机场进行空中监视。
10月25日,战事已迫在眉睫,以色列秘密下令实行部分动员。以色列这样做是有其用意的,达扬是想混淆视听,让国内外误以为以色列下令动员是针对约旦的。因为在此之前,以色列对约旦实施了报复性进攻,此时用这个做幌子再合适不过了。按照计划,以色列空降部队在当天就已降落在米特拉地区。同一天,埃及、约旦、叙利亚三国也宣布缔结军事协定。
到10月28日黄昏之时,以色列完成了对全部野战旅的动员。截止到那时,以色列国防军共有兵员10万人,在装备上有坦克400辆、装甲车45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另外,经同英法两国商定,在作战期间,法国空军负责战区内的制空权和以色列的国土防空。以色列的空军将主要支援本国地面部队作战,同时负责亚喀巴湾方向的作战。
英法以三国密谋其事,苏伊士运河上空亦是战云密布。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埃及方面临危不惧。纳赛尔下令加紧对运河区的军事管制,并征召动员预备役军人加入部队。尽管埃及没有料到英法会拉以色列入阵营,并计划让其打头阵,但埃及从来就没有忘记英法的殖民天性,对英法的入侵还是做了充分的估计。纳赛尔早就已经想好,假如英法向运河区进攻,埃军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一旦运河区被英法占领,埃军则坚守开罗。假如最后连开罗也失陷,那就沿着尼罗河重组防线,直至血战到最后胜利。
在战争爆发前,埃及陆军总兵力为15万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岛东部军区的兵力共3万人。在装备上,埃及陆军有坦克530辆、火炮500门,空军有作战飞机255架。埃军的整个军事部署显然是以西奈半岛北部为重,中部及南部的防御部署则显现出薄弱态势。
以英法的想法,它们要利用以色列牵制埃军主力,使埃及的防御出现缺口。就埃以两军实力相比较而言,埃军在人员和装备方面都优于以军。但从战略部署来说,埃及的防御重点是苏伊士运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在西奈地区只部署兵力3万人左右。而以色列为入侵西奈则部署了4.5万人的军力,在这一方向上以色列优势明显。
10月28日上午10时,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向埃及进攻的计划。次日下午4时,以色列这个急先锋终于出手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