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最高行政层面上的相互制约,是皇权体制为保持高度清醒的自我纠错机制,也是避免独裁政治蜕化为昏庸政治的一道底线。
但是在蔡京执政期间,这套法度完全被破坏。圣旨往往由蔡京亲拟,徽宗御笔抄出发下,谓之"御笔手诏",门下省必须照此办理,否则就以违制论处。
这样一来,原来的制衡程序就成了一纸空文,蔡京的个人意志畅通无阻。即便是一个好人,在这种"无障碍政治体制"中,也会犯大错,何况是奸臣执政?
果然,李纲的论水奏疏一上,马上有御笔诏书下来,说"所论不当",要求把李纲交吏部贬为税监。前后连贬两次,最后贬到南剑州沙县(在今福建)当税监去了。
多年以后,徽宗皇帝退位,在南行道上遇到李纲,谈起了此事,不由道出了实情:"想当时宰执中,有不喜公者。"
李纲这次崭露头角,虽遭贬责,但一时声誉满京华,人称"此为凤鸣朝阳之举"。后来钦宗皇帝即位后,召见李纲,也谈到了这事,赞赏道:"你先前的论水奏章,朕在当太子时见到,至今犹能诵忆,曾为之赋诗'秋来一凤向南飞'之句。"
当时,老父亲李夔得知儿子被贬往边远地区,并未忧心,反而写信教诲说:"进退出处,士大夫之常,你须自爱,勿以老夫为念也。"
李纲是因直言得罪,心底无私,所以遭贬后也并没垂头丧气,赴贬所途中,心情还不错。从江南入闽,游览了武夷山,在山中乘小舟泛九曲溪,遍访山中道士,流连忘返,写了差不多五十首纪游诗。到当年的年底,才到任。
从这一批纪游诗看,他的兴致很高,治国的抱负一点未减。仔细品味,大有深意--
一夜武夷三尺雪,岩壑无声闻竹折。
云峰烟岫望都迷,玉树瑶林寒更发。
山中道士毛骨奇,劝我留宿山前斋。
轻裘冒雪非得已,仙赏更待他年来。
(《宿栖真馆夜雪大作诘旦遂行》)
不过,他年再来悠哉游哉地赏雪,这个心愿,李纲在此后一生中恐怕是无法实现了,时局之变,很快就要打破大宋太平君臣的清梦,李纲也将在血与火中奔突一生。武夷夜雪心情,只能常留梦中而已。
在沙县的一年多小税官生活,李纲似乎过得有滋有味,写下了三百多首古诗和律诗,几乎是无日不诗了。从这段时间的吟唱,来看他的行止,大多为探幽访古、赏月看云,是一派寥阔的心情,全没有失意文人的抑郁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