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不见人民踊跃建言,也不见勤王大军潮水般涌来,倒是金兵一天比一天逼近了。
京城眼看就要成危城一座,老百姓哪还管你是否革故鼎新,都担心那金兵一到,鸡犬不留,血流成河。人心惶惶之际,担负国家大任的宰执大臣全没了往日的威风和儒雅,日聚朝堂,无计可施。但凡脑袋活络一点的,都在打主意先把家属送出汴京城去再说。
徽宗见局势并不如自己预期的那样发展,也大起惊恐。恰在此时,又发生了一起"金人檄文"事件,给了他以极大的刺激--皇帝这位子,他娘的做不得了!
事由童贯而起。
童贯是中国历史上闹出很大名堂的一位宦官,由于被写入了《水浒传》,至今仍大名鼎鼎。这人,确有可让后人瞠目之处。《宋史》上说他"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身为宦官而有胡须,这甚为奇特;据有人分析,这与他二十几岁才净身有关系。
他在宦官史上,创下了几项无人可破的记录--作为宦官,他掌握军权的时间最长,并且实际掌控的军权最大;本人获得的爵位最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童贯读过四年私塾,又曾出入过前线,能文能武。他在前线时,曾经十次深入西北,对当地的山川形势了若指掌。这个阅历,使他在宦官群中显得极不寻常。
入宫后,他一开始蹉跎了20年没有长进,直到徽宗登位,发现了这位已经48岁的奇才,他这才算一步登天。
这家伙善于察言观色,有办法搜刮古玩字画,由此讨得徽宗的欢心。可是长袖善舞的人,一般都贪生怕死。徽宗让他做军事统帅去伐辽抗金,那纯粹是嫌大宋亡得不快。
宣和四年.他受命攻辽,惨败而归,只得乞求金兵代为拿下燕京,最后以百万贯钱赎回燕京等几座空城。事毕后,还侈言恢复之功,这引起了徽宗不的极大不满,就强迫其致仕,把他晾到一边了。
不久,童贯又用了一点小权谋,东山再起,被派去坐镇太原。他在前线时,曾收到过金人写来的一封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痛骂徽宗的檄文。童贯不敢上报,只偷偷把檄文藏了起来。
当他从太原逃回来以后,大宋中枢已经乱了套,居然也没有人追究他的临敌脱逃之罪。在朝堂议事时,他照样没事儿似的参加。就在这时候,他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这份檄文拿了出来,请诸宰执大臣定夺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