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人人都逃不掉的重力(1)

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 作者:姜振宇


重力是所有生物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各种生物需要想方设法对抗的第一阻力。对重力的对抗不仅仅反映在站立、跳跃、投掷等大动作上,也会存在于惊讶、笑容、愤怒等微小的肌肉运动中。对抗重力的两个必要条件是神经意识(不单单是思维性意识)和能量,缺一不可。

在微反应研究体系中,由于主要研究对象是不依靠思维性意识(也就是“想”)而作出的本能反应或习惯反应,因此这两个条件可以合二为一。神经兴奋程度越高,所调配的能量就越大,对于重力的反抗也就越明显;神经兴奋程度越低,所调配的能量就越少,对重力的反抗能力就会不足;如果神经系统进入抑制状态,就会造成能量的停止补充和快速流失,无法继续抵抗重力的吸引,身体相关部位也就呈现无力下坠的状态。我们将这个规律命名为“重力原理”。

重力原理的第一个内容是:想要抵抗重力,需要神经系统有意识(不一定是用“想”的意识)的控制。举例而言,昏迷状态的人之所以会倒地不起,是因为控制平衡和骨骼肌的神经系统进入无意识状态,人体用于保持站立状态的骨骼肌失去命令,无法继续抵抗重力。

重力原理的另一个内容是:对抗重力,需要至少等同于身体所承受重力的能量。如果能量充沛,超出身体所承受的重量,就可以做出反重力运动,比如跳跃、高举双手的大肢体运动,以及抬头、挑眉毛、嘴角上翘等小肌肉运动。相反,能量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身体向下“垮”掉,比如坐、蹲、摔倒、躺或者趴等大肢体运动,以及躯干弯曲、低头、眉毛和脸上的肌肉下垂等小肌肉运动(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运动,是被重力吸下去的)。经常可见,比赛结束后的运动员因运动过量,就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神采飞扬,欢呼雀跃;人在失意的时候,则会垂头丧气,丧眉耷拉眼,蹲在街角哭泣。

胜利者的姿态

我们经常会看到,战争或者比赛的胜利者通常会习惯性地做出一些动作,比如高举双手、高声啸叫,这些消耗很多能量的动作,原始动力旨在获取更多的关注。

胜利是值得喜悦的事情(用更严谨的话讲,胜利是积极结果,但不一定会引发喜悦情绪),所以胜利者接受到积极刺激之后,会产生积极情绪,情绪会调动能量储备。因为赢了,意味着很多后续的收益,这些积极的刺激会让胜利者的神经高度兴奋。战斗的时候,身体会储备大量的能量用于脑力或者体力的较量。在战斗结束之后,需要将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体恢复到平常的正常状态(长期兴奋会导致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负担过重)。

当然,如果战斗的过程非常艰难,消耗掉了全部能量,也就不会有什么庆祝动作。但只要还没晕过去,嘴角的微微翘起,还是经常可见的。

很多庆祝动作,都是反重力动作。

神经兴奋和充足的能量,会支持身体做出一些大幅度的反重力动作。将双手高高举起是常见的表达胜利的动作,也是比较经典的反重力动作之一。

球场上,如果运动员打入关键一球,观众经常可以看到进球后的各种庆祝动作,其中一个就是高举双手,跃起后撞胸。

两个人一起庆祝的时候,还会互相高高举起一只手,做出击掌相庆的动作。

跳起来欢呼基本上是胜利后一套固定的组合动作,成语谓之“欢呼雀跃”。跳起来是经典的反重力动作,而欢呼则是获取更多关注的一种炫耀方式,同时还能起到调整呼吸、消耗能量的作用。

有的运动员在获得胜利之后,还会来一个复杂的跳跃——后空翻,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与跳起来相同的反应是取得胜利之后的登高。常见有比赛获胜的运动员兴奋之余攀至高处或者绕场跑动,高高举起一只手向观众致意(其实是炫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跑动引起的被关注面积增加,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看到并赞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