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兼容并包”,有容乃大(1)

大师-大学 作者:刘克选


广延博学与热心的教员,是蔡元培在北大实行革故鼎新、造成良好学术空气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实施这项措施的方针或指导思想,是“兼容并包主义”,这是蔡元培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主张。蔡元培不止一次地强调,他办大学的指导思想,是“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现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大学的知识学术内容上,兼容并包就是要广采博收,囊括大典,吸收古今中外各种学术思想文化成果。蔡元培常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他反对宗派习气,门户之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而主张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对新旧文化也要博采众长,发扬光大。正是基于这种原则,蔡元培让北大英语系另外开设法、德、俄及世界语等课程,物理系开设以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讲课材料为主的近代物理,中国文学方面增加词、曲、小说史等课程,中国史学增加西洋史的课程并改为史学系等,以至增加音乐、美术、绘画、武术方面的活动,更允许李大钊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和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兼容并包思想观照之下的产物。

兼容并包体现在引进人才方面,就是不拘一格。广延人才,网罗众家,只要是“积学与热心”并有真才实学的人,蔡元培都想方设法地延揽,从而使北大的教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科方面,既集中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猛将,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吴虞、周作人等,又有一些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根底深厚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屠寄等。此外,文科方面还集中了一些学有专长的新老学者,如马叙伦、马裕藻、朱希祖、陈大齐、陈介石、陈垣、孟森、杜国庠、马衡、吴梅、章士钊、刘文典、许季上、肖友梅、徐悲鸿、陈寅恪、杨昌济、康心孚、吴承仕、沈兼士、梁漱溟、燕树棠等;法科方面有国内闻名的法学专家马寅初、陶孟和、高一涵、陈启修、黄右昌、周览、王宠惠、张耀曾、罗文干、康宝忠等;理科方面的知名教授有李四光、颜任光、何杰、翁文灏、钟观光、李书华、夏元磲、秦汾、王仁铺、丁文江、俞同奎、何肓杰、胡濬济、冯祖荀、温宗禹、任鸿隽、王尚济、孙云铸、郭世绾、陈世璋、张大椿及外籍教授葛利普等。这时的北京大学,可谓人才济济,名家荟萃,国内无二。

对于延揽人才,蔡元培真是不拘一格。如当年的梁漱溟,年仅24岁,既没出国镀过金,也无国内大学文凭,但勤奋好学,能有创见,于是蔡元培也把他请来做北大讲师。梁漱溟每提及此,总是强调自己是当时北京大学内得到培养的一个人。梁当时和学生年龄差不多,许多学生还比他大几岁,如后来成为着名学者的冯友兰、顾颉刚、孙本文、朱谦之等人。更有一些梁漱溟少年时的朋友,如雷国能、张申府,那时也在北大求学。由于蔡元培聘任得人,不拘资格,使大批年轻有为的人到北大任教。据1918年初统计,全校有教授90人,从可统计到的其中76个人的年龄看,35岁以下者43人,占56.6%,50岁以上者仅有6人,占7.9%。全校教授平均年龄30多岁,最年轻的文科新闻学教授徐宝璜,年仅25岁,刘半农、胡适,也仅二十七八岁。而这时北大本科生的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这些年轻教师给北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朝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