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北大第一宿舍丙字号有一个叫何以庄的青年工友,勤于职守,业余好学,所作文章文理通达,只因家境贫寒无力上学。1918年1月,部分了解情况的学生联名向蔡元培写信反映何以庄好学的情况,并附去何的三篇习作,建议蔡元培量才拔用。蔡元培很重视学生的建议,当即给同学回信说:“推何以庄既文理清通,不可没其所长,已调入文科教务处,任缮写之务,酌增月给,借以励其好学之诚,而欢成诸君之美意。且本校对于校役,本有开设夜班之计画。他日刻期开课,尚须请诸君及其他寄宿舍诸君分门教授,必为诸君所赞成。因何以庄事而及之,并以闻。”
之后,蔡元培亲自筹划校役夜班,从当年3月18日起,连续6天在北大日刊上登出《校长告白》,函告全体同学,招聘教员,希望同学各以所长,分任教科。3月27日,蔡元培又亲自主持召开夜班教员会,议决在景山东街和北河沿两处校舍各设夜班教务处一所,凡本校校役一律入班学习,组成了夜班各门教授会。4月14日,北大校役夜班正式开班。全校工友230多人均身着长衣,胸佩花朵,齐集北大文科第一教室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说。校役夜班开设修身、国文、算术和理科4门必修课,并开英、德、法和世界语作为选修课。教员全部由学生义务担任。康白情、罗家伦还分别担任过国文和理科教授会主任。许多同学热心这项工作,并发动募捐为学员购买书籍。
1920年,在蔡元培的积极赞助下,北大学生会教育股创办了平民夜校,实行男女分校,招收沙滩附近的平民子弟入学。1月18日,平民夜校正式开学,共招收了350个学生。其中男生240人,女生110人;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6岁。在法科礼堂的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和陈独秀都发表了演讲。蔡元培热情洋溢地说:“今日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平民夜校开学日,此事不唯关系重大,也是北京大学准许平民进去的第一日。从前这个地方是不许旁人进去的;现在这个地方人人都可以进去。从前马神庙北京大学挂着一块匾,仿佛一块虎头牌一样,人家见着了的都以为这是学堂重地,不得擅入,把它看作全国高等学府,只有大学学生同教员可以进去,旁人都是不能进去的,这种思想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人,尤其如此——现在这块匾已经取去了”,“北京大学第一步的改变,便是校役夜班之开办。于是20多年的京师大学堂里面,听差的也可以求学……于是大学中无论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不过单是大学中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还要全国人都能享受这种权利才好。所以先从一部分做起,开办这个平民夜校”(见1920年1月24日(《北京大学日刊》)。
蔡元培平民教育的主张和实践,不仅仅出于满足个人理想的目的,更具有改革北大风气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在当时,“就在这有意的改造环境之下,渐渐养成了全校平等的气氛,使得教职员、学生、校工们无形中趋于亲密团结。”蔡元培本人也因此获得师生和全校工友的衷心爱戴。1921年1月,蔡元培的夫人黄仲玉病逝,当时蔡元培正在法国考察教育,国内同仁代为举行追悼会。北大全体工友送去一幅挽联,挽词为:“办学堂实行男女平权,愿天下妇人们共看模范;相夫子鼓吹劳工神圣,凡学校好伙计快来鞠躬。”文字质朴,情真意切。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国内大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但围墙似乎也越来越高,蔡元培平民教育的思想,离我们也越来越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