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最叫座的史学教授——钱穆(1)

大师-大学 作者:刘克选


与熊十力不喜与学生接触相反,在北大有个特别喜欢与学生交往的教授,除了上课时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之外,他还喜欢同学生一起出远门旅游。在北大、清华兼课时,他曾三次与学生结伴旅游:一次是与北大学生结伴游济南、曲阜、泰山等;一次是与清华师生结伴西游大同,远至绥远、包头;还有一次是与清华师生同游开封、洛阳、西安,并登上了华山。此人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着名学者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其门下。这个人就是钱穆。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东南形胜地,江浙文人薮。钱穆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七房桥一户书香门第,7岁入塾读书,12岁时老秀才父亲撒手人寰。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不堪。母亲坚持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

1907年,钱穆升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舍监陈士辛,兼教学生修身课,与学生相处关系紧张。钱穆所在的四年级集体提议,要求校方减去修身课,增加希腊文课等。学生公推钱穆等5人为代表与校长商谈,又以集体退学相要挟,结果均为校方拒绝。钱穆作为学生代表,性格倔强,乃填写退学书,宣布自动退学。

这次学潮的5位代表,除钱穆之外,还有三位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着名人物。一位是创办《国故》月刊的常州张寿昆;另一位是江阴的刘寿彭,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名鼎鼎的刘半农;还有一位是比钱穆低两个年级的瞿秋白。

钱穆因闹学潮退学,回到了七房桥老家。由于钱穆国文和历史的成绩为同学之最,年龄又是最小,所以,校长屠元博虽是挥泪斩马谡将他除名,但随即又推荐他到南京钟英中学就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钟英中学停办,钱穆又一次被迫辍学。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亦非西洋派;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土中国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虽家贫缺资,升学无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消沉,而是矢志自学,闭门苦读。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他读书见缝插针,善于挤时间,哪怕是吃饭、课间体息、上厕所都要看书,无论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虫叮咬,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他还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上下午则读一些闲杂书,广取营养扩充知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