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诸子以继承文化传统为使命

先秦诸子精神 作者:孙开泰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形成,与继承夏、商、周的传统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因为任何一种新学说或思想都不能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是文明古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已经历夏、商、周三代,形成了以“六经”为主的传统文化。“六经”就是丰富的思想资料。

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古人虽然没有私人的著作,但古人并没有离开具体的事情而空谈道理,“六经”都是夏、商、西周先王的政治典籍。这是因为古代“学在官府”,而史官是官府里掌管文化知识的人。据《周礼?春官》记载,史官有大(太)史、小史、内史、大夫、士来充当。他们掌管“图书、记载、命令、法式之事。”(《文史通义》卷三《史释》)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认为,周代的“六官之属”,其中掌管文书的官员也称为“史”。可见“史”官的职务就是专门负责“藏书、读书、作书之为事”。

殷周的天子,一言一行都有史官作记录。据《玉藻》记载:天子的行动由左史记录,而言论由右史记录。《大戴礼?盛德》认为,内史居于左,即是左史;太史居于右,即是右史。因为殷周之时以左为尊,所以左史记录行动,右史记录言论。两汉时代,有所变化,因为以右为尊,所以《汉书?艺文志》认为,左史记录言论,而右史记录行动。

殷周之时史官的职权范围相当大,不仅记录天子的言论与行动,而且还主管教育与宗教仪式。《周礼》卷二《春官》明确记载,太史掌管“建邦六典”,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其中掌管“教典”的职能是“以教邦国,以教官府,以扰(驯)万民”。(《周礼》卷二《春官》)教育也是由史官来负责进行的。

由于当时“学在官府”,因此那时便没有私人的著述。殷周贵族垄断了知识和学问。而知识和学问又和宗教神权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官府里太史、太祝、太卜等官吏,控制了社会的精神生产。这些人就是“王官”。而“王官”大都是史官,许多官都是以史命名。他们垄断学术文化是借神权统治来维持的,因而宗教迷信色彩很浓厚。他们还掌管着祭祀活动和占卜等等。这些活动,特别是祭祀,有严格的规定,反映出等级制度的森严。

“王官”将保存在官府的资料分门别类整理汇编而成的典籍就是“六经”。其中宫廷的和民间搜集的诗歌,就是《诗》;国家的政令、国君的言论记录等档案材料,就是《书》;与卜筮有关的材料,就是《易》;典章制度与各种礼义的材料,就是《礼》;能歌唱的乐谱(已失传),就是《乐》;历史资料就是《春秋》。“六经”保存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精华。

“六经”典籍原是“王官”藏于秘图(官府的图书馆)或太史之家的。随着“学在官府”格局的打破,不仅“王官”散入各诸侯国与民间,“六经”典籍也同时散入各诸侯国并流传于民间,从而成为诸子百家所据以创造新学说、新思想的主要和丰富的资料。

在古代,传统文化的保存,往往是以师徒、长幼之间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许多民间传说与诗歌,甚至包括历史资料都是这样的。这些都是诸子百家形成其思想的丰富的宝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