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子思对中庸之道的弘扬及思孟学派(3)

先秦诸子精神 作者:孙开泰


子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字样,但其中五行说的内容确是存在的,这也影响了孟子。

《孟子》中的五行说,从表面上看难以发现,但事实上是存在的。据庞朴研究,《孟子·尽心下》所说的“仁”、“义”、“礼”、“智”、“圣”就是五行。因为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中,提到“聪”、“圣”、“义”、“明”、“智”、“仁”、“礼”、“乐”等几种道德规范,并用“五行”和“四行”来加以概括:称“仁”、“义”、“礼”、“智”为“四行”,以“仁”、“义”、“礼”、“智”、“圣”为五行。上述八种道德规范,正是《庄子·在宥》所反对的。贾谊《新书·六术》说:“人亦有仁、义、礼、智、圣之行。”这正好是五行,再加上乐就是“六行”。根据以上材料,则《孟子·尽心下》所说:“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人’字衍)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就容易理解了。这里所说的“仁”、“义”、“礼”、“智”、“圣”,与前面《老子》甲本卷前古佚书和《新书·六术》所说的“五行”是一样的。可见《孟子》中的“仁”、“义”、“礼”、“智”、“圣”,正是孟子五行说的内容。

“圣”是什么呢?应该就是“诚”。把孟子说的“圣人(‘人’字衍)之于天道也”与另一个地方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联系起来看,“诚”就是“天道”,因为“诚”与“圣”处于相同的地位。《中庸》说:“从容中道圣人也。”与《孟子·离娄上》所说:“圣人之于天道也”,意思是相同的。可见“圣”就是“诚”,就是“中道”。它在五行中所处的地位相当于“土神则信”的中央。事实上“诚”就是“信”。

从这里可以看出思孟学派五行说的发展变化:子思首先提出“诚”的哲学概念,它是居于五行中央位置的。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把“诚”发展为“圣”,并使思孟学派的五行说定型为“仁”“义”“礼”“智”“圣”,以至于为西汉以后的人所沿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