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像目前的北京房价。不论大户型还是小户型,所有的投资人都奔着“一定会涨”的预期。他们相信政府不会让带动GDP及就业增长的房价下跌的,北京的土地一定会越来越少而买房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所以20世纪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和还没有退去的大洋彼岸美国次贷危机事件,丝毫挡不住投资人的脚步,甚至珠三角、长三角原来的民营资本离开了利润单薄的制造业,北上北京大举买房,这直接助推了房价的离奇增长,因为他们觉得“明天房价一定会更高”。
从这个角度,我们对于企业管理中的“迪拜危机”更应该警惕,因为这里涉及的好员工,一般都是重量级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看可以,就这么干”。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极其诱惑的新产品市场机会的时候,他们会说“我看可以,就这么干”;在面对业务多元化的时候,他们会说“我看可以,就这么干”;在面对一个决定企业未来业绩走向的决策时,他们会说“我看可以,就这么干”。在“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的年代,这种先行动,再总结的思路,无疑帮助了很多中国企业在生存期和创业期取得成功。市场竞争的逻辑除了大鱼吃小鱼,还有快鱼吃慢鱼。如果不能在规模和品牌上取胜,那就借助于速度的力量,用“快”来解决“弱”的问题吧。
问题是,这种“快”不能永远成为公司发展的定位。从“快”中获得的好处,并不能抵消原来忽视质量、轻管理的问题。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好员工由基层的位置到了中高层,企业由最初的草创、发展到后期的成熟,这个过程中如果中高层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最初的好员工层面,一系列的问题便会接连发生。比如,团队在前进方向上迷茫,领导者喜欢凡事亲自出马,管理上经常出现一竿子插到底的问题等;而原来的好员工做得优秀的地方,现在却成了瓶颈。这种过渡期一旦持续时间过长,管理者就会给自己“不适合做管理者”的暗示,这个时候再退回去做好员工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由于对自己要求很高、期望很高而选择了离开,试图到下一家公司再去突破这道坎。
这种双输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究其原因,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了流程和机制上,比如是不是缺少好员工过渡为好干部的必要的系统化培训?原来领导要求好员工的一些标准,是不是需要及时变为好的管理者的标准?原来对好员工执行力的要求,是不是已经转变为对好干部领导力的考核?如果这些没有做到,无论是美国次贷危机式的管理事故,还是迪拜危机式的管理危机,都会继续在企业内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