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节:闲话古时婚姻中的“革命”(1)

再婚书 作者:吴晓赟


闲话古时婚姻中的"革命"

婚姻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谁离婚了,谁再婚了,都能引起周遭人的热切关注。有人刨根问底,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扼腕惋惜,也有人大发感慨。人们喜欢议论别人离婚。因为在他们看来,离婚和再婚绝非个人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年龄不结婚就成了"公害",谁看到谁就有责任消除它。于是,一群群以消灭单身为己任的媒婆们整装上阵了。同样的,已婚男女各奔东西也多少要有人劝几句,好像他们离婚有碍"市容"一样。

说一千道一万,古时的离婚和再婚都是婚姻中的"革命",如此受人关注主要还是因为婚姻在国人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婚姻就是把一男一女结为夫妻。所谓夫妻,从字形上看也是有一定意思的。"夫"是一人正面而立,头上插了一根簪子。而"童子披发,成人束发",故"夫"就是成年男人的意思。在甲骨文中没有"妻"这个字,只有"妇",所以夫妻,也叫夫妇。但准确地说,妻只是妇的一种,因为妇还包括妾。虽然妻妾同属妇的范围,但妻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妾的。从字形上看,妇是一个女子手拿一把扫帚,妻则是一个女人头上戴了装饰品。这个头戴"凤冠"的女人自然要比手拿扫帚的女人高贵。古语言"妻,妇与夫齐者也",也就是说,妻是妇中唯一可以和夫平起平坐的人。

在古代,男女订婚都在成年仪式上举行。在这个仪式上,男人要束发加冠,女人要束发加笄。束发加冠成为夫,束发加笄成为妻,这样的夫妻就叫"结发夫妻"。

再来看看妾。妾的本意是女奴,起初也一般都由奴隶之女充任。女奴和奴女是没有资格参加成年礼的,也没有人为她们举行这种仪式。有资格参加的只能是贵族的女儿,她们的头上才能戴簪子,也才能成为人妻。女奴和奴女只能成为人妇,天天操着扫帚扫地。

婚姻不仅意味着"成人",还意味着"成家"。"成家"在中国可不是件小事。中国传统社会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家固则国宁。而使家庭稳固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事干,有饭吃,还要有配偶,有个家室。有饭吃就不会闹事,有家室就不会出事。所以一个人按时成家,大家才放心。所有人能按时成家,社会才安定,天下才太平。

成家的标志就是成亲,也就是"合二姓之好"。国家是建立在无数家庭基础上的大家,如果一个个小家都成了"亲",那整个国家就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好说话,好办事,也好统治。

婚姻意味着成人,成家,成亲,个个都不是小事,似乎它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传统社会对离婚和独身持反对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离婚破坏了成亲,独身则是拒绝成人,两者都会对家庭这个国家的根本产生动摇和颠覆,往严重了说还会造成社会动乱。婚姻既是合二姓之好,那离婚就是结二姓之怨,至少可以说是绝两姓之好了。生活中不少见,夫妻离异往往出现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和敌对,甚至引起祸端,引发纠纷。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