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节:宏观经济学的诞生(1)

通胀经济来了 作者:赵晓,陈光磊


鉴于此,理解今天的世界,仅有市场推动型经济增长的思维,仅有通常经济周期的思维,乃至于在衰退时期仅持有萧条经济学的思维,都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有对经济增长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理解,需要对政府干预下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及建构通胀经济学的思维。

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只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在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830万,英国约有700万人失业,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许多人因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走向自杀,社会日益培养着一个绝望的阶级。而这个绝望的阶级对社会的稳定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尤其是在政府面对危机毫无建树的情况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它通过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为政府刺激消费和投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这种经济学理念与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古典经济学一直奉行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创需求,认为只要是生产出的产品就一定可以销售出去,不会出现产品过剩,然而萧条的现实经济无情地击碎了该理论。相反,凯恩斯主义鼓励消费,甚至是奢侈品的消费。只有通过扩大消费,社会才能摆脱萧条的境地,同时这也为美国日后的过度消费埋下了祸根。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使得“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一拍即合。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口号“Change”,或许每当美国经济面临大危机时,其领导人便会高举“改革”或“改变”的大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