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因为喜欢水而要求自己洗脸,结果弄得衣服、地面上到处都是水和肥皂沫,妈妈会说“看你洗成这个样子,还不够折腾的,我给你洗吧”。这是怀疑孩子的能力,既抑制了孩子的积极需要,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久而久之,他便不愿意再去尝试做一些事情。
可见,如果爸爸妈妈替孩子做了他应该做的事,那不仅不会给他带来快乐,相反,孩子会因失去自己做事的机会而苦恼。因为他既体会不到成功完成一件事的喜悦,也感受不到失败的痛苦。孩子能品尝到的只是大人禁止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怨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另一方面,孩子4~6岁的这段时间,通常已经被家长送到幼儿园上学。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幼儿园每个班一般都是配备两名老师和一名保育员,基本上每位老师要照看五六名甚至更多一些的孩子,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是几个大人照看一个孩子,老师也就不可能像家长那样面面俱到。所以,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平时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可能孩子会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出现吃不饱饭、尿裤子等情况。因此,家长应该放开自己的手,给孩子划出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在这片天空下自由呼吸、成长。
策略宝典
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策略
A.观念要转变
有些家长觉得学龄前的孩子还是太小,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因此,喜欢大包大揽孩子的所有事情。孩子的要求可以处处得到满足,甚至在孩子没有开口提出之前,家长已经想到并且帮孩子做好了。当孩子到了幼儿园以后,家长又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可以像自己一样把孩子照顾好。如此下去,孩子自然不会有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的愿望。所以,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意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这样才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B.反复实践练习
家长要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的习惯,就需要在平时让孩子多加练习。包括自己穿衣服、鞋子,独立吃饭,会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上厕所等。这些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的,要持之以恒,反复练习。
爸爸妈妈可以从孩子吃饭开始训练。给他准备不易摔坏的塑料小勺和小碗,先教孩子用勺子吃饭。不要害怕孩子会弄脏衣服或者饭菜洒到地上,可以给孩子穿上小围裙,只要孩子能自己吃饱,就要给予鼓励。练习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吃得又快又干净了。
穿衣服可以先让孩子来给“宝宝”尝试,先教给孩子穿衣服的方法,然后让孩子给自己的洋娃娃按照父母说的方法练习。孩子熟练后,可以开始让他们给自己穿,先从简单宽松的外衣做起,慢慢发展到练习穿内衣,直至所有的衣服。并要告诉孩子,睡觉前脱掉的衣服,要叠整齐放好。
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压力,比如训练孩子大小便的技能时,可以说:“尿裤子是不是很难受啊?而且臭臭的,羞不羞啊?如果老这样,小朋友们会笑话你的。”孩子听了这话,就会听从家长的指导,愿意去学习,从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家长要及时表扬,做得不好的,也要耐心指导,多给孩子作示范。
C.学会“拒绝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即便掌握了很多技能并不代表就能够主动去做。孩子毕竟是孩子,喜欢舒适,如果有人帮忙,自己只要伸伸胳膊、动动嘴就行了,那多舒服呀!必要的时候孩子还会拿出自己的方法,比如撒娇、耍赖,来打动家长的心。这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否则孩子的好习惯是难以养成的。家长这时候的帮忙,并不是真正疼爱孩子的表现。
家长的拒绝,并不是冷冰冰地对孩子说一个“不”字,而是讲究技巧的。比如当孩子跟妈妈撒娇让其帮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妈妈可以装做没听见而不给以正面回答,或者微笑着摇头表示不可以,然后换到离孩子比较远的地方去做别的事情,让他知难而退。如果孩子仍然要求帮忙,则可以给孩子说明,妈妈工作了一天也很辛苦,相信他自己有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