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究北洋海军史的专家王家俭先生在他的《旅顺港建港始末》一文中,曾详细对这些炮台做过研究,下面就是这10座炮台的情况:
细心的读者从上面这个记载中或许可以发现一个我们中国人熟悉的名字--方伯谦。对,你没猜错,这个方伯谦就是后来在甲午海战中逃跑的方伯谦。当时,他也在旅顺同汉纳根一起工作,也修筑了一座炮台。而旅顺军港工程,也不是汉纳根与方伯谦唯一的一次接触,以后,他们俩带给我们的故事更加精彩。
好了,请回来,再谈旅顺建设。
修筑炮台,只是旅顺军港工程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军港建设工程还有待完成,在旅顺基地的工程建设中,不仅各处的炮台是由汉纳根设计完成的,而且开山、挖河、筑路、导海等工程也常由他策划与监督,他成为了旅顺工程局总办袁保龄最得力的助手。
对于工程施工,汉纳根是尽心尽力,什么难活重活,只要交到他手上,他保证能完成任务,因此,李鸿章常常将一些艰巨的工程交给他。
像海门工程,就是在临海的位置上挖开船路一条,要求是长30丈,宽10丈,深1丈4尺,规划清除土石4200方。但由于海口外沙石堆积如山,只有先将口门的浅滩挖除,军舰才能进入。该工程于1882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本来是由洋员勒威及中方千总陶良材负责的,但是,由于挖泥船及接泥船仅有4只,且马力不足,机件陈旧,每日仅能挖泥7方。至次年2月24日,总计才挖出泥沙石块1200余方,照此进度,还须2年才能完工,严重地影响了军港的整体施工进度。后来,李鸿章撤换了主管官员,派汉纳根接手,汉纳根毫无畏难情绪,他增加了施工船只,调派更多的工匠,工地实行24小时不休息作业,人员轮休而机器不休,大大加快了进度,而他是24小时守在工地上夜以继日,以身作则。就这样,只用了5个多月,工程即全部完毕。而后为了更好的方便军舰的进出,又将出口向外拓宽20丈,也于不久竣工。当年9月9日,北洋水师的"超勇"快船正式经由所挖船路依照设置驶入驶出,非常顺利,完全没有阻碍。
旅顺港周围200余里,码头、库房、火药库、营房、炮台等星罗棋布,以前没有一条联络的道路,运输很混乱。建一条交通道路实为必要,本来这不是汉纳根份内的工作,但他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召集工匠,铺修了一条碎石马路以便联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建筑唠蛎嘴炮台运料方便,他还特别地修筑了小铁路一段,全段仅有1英里。而为了修筑这一段铁路,汉纳根还同中方的负责人吵了一架。
当时,他向袁保龄提出,为了加快进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应该修一条铁路,以运送石料、人员方便。袁保龄听了,很不以为然,而汉纳根直接向李鸿章请示时,李鸿章也向他打马虎眼,最后为难地说,现在经费实在紧张,缓一缓吧。
汉纳根不甘心,他决心一定想办法修好这条小铁路。这天假日,他回到了天津,照老样子,又来到德璀琳家。寒暄一阵后,德璀琳见他有些闷闷不乐,问他怎么了,汉纳根便说了他的想法,想在旅顺施工现场修一条铁路,以方便运输,但中堂大人却以经费困难推三阻四。最后,他问德璀琳,你能想想办法吗?
德璀琳想了想,紧皱的眉头也松开了,说,我能帮你搞到一些铁轨。
"在什么地方?"听说有铁轨,汉纳根高兴极了,连忙问。
德璀琳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问道,你知道吴淞铁路吗?
汉纳根点了点头,他知道,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业的铁路,从吴淞到上海,由英国人修建的。1876年4月,全长9英里(约14.5公里)的吴淞铁路全线完工,7月3日正式通车营业。这是一条轨距为0.762米的窄轨铁路,采用每米重13公斤的钢轨,列车速度为每小时24~32公里。然而,火车仅运行一个月就轧死了一名过路行人,当地民众本来就不赞同修铁路,不满终于爆发,群起而攻之,阻止火车开行。没办法,英国人于1876年10月与中方议定,由清政府用28.5万两白银买下这条铁路,款项在一年半内分三次付清,未付清前允许照常营业。款项如期付清后,清政府就拆毁了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