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节

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 作者:吴晓赟


四 无论何时,打造偶像都需要技术

每个偶像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所有偶像又都有共同的特质:他们会让人忍不住去模仿。有人说,社会就是模仿。社会的模仿功能就像人类、动物一样是种本能,既然如此,社会就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者,就如孩子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在建国初期偌大的国家政府会亲自出马来塑造偶像。因为那时,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偶像,中国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它需要用偶像来灌注属于自己的精气神。

国家的整合不会在“国家成立了”的话语落下之后,就刷的一声实现。新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制度,多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或借助革命建立的。但新中国不一样,新中国是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的,这就让它需要一个非常强劲的政府,来将国家各项事务拉入正轨。这个政府不仅需要解决经济的需要,还必须像火车头拉动火车那样,带动、掌控着经济发展的每一步。这个政府的任务非常繁重,它要将人们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它还要负责指挥生产过程,处理好资源配置的问题。

任务重,所以需要额外多的权力来完成任务。将公共权力尽可能多地集中到政府手上,就成为建国初期的必须。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的触角一直深入到社会基层,中国共产党依靠它来宣传政策,调动民力。中国共产党很擅长走群众路线,它成功地将大量农民吸纳进来,扩充了自己的力量,得以更有力地推动国家建设。如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精英,肩负着让中华民族崛起的使命。他们需要将本不多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用在“刀刃”上,不单要让好的政策导向将中国人拧成一股劲儿,还要用强大的意识形态导向激发出中国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想巩固党的权威,也必须将党的理念升华成整个社会的理念。推广意识形态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动员过程,物质的匮乏会让人们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而政治动员则可以振奋起人们的精神,缓解人们在现实中的部分挫伤。

中国共产党尝试着让所有人都把党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其开始着手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意识形态却是个抽象的名词,让所有中国人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专家是不现实的,当时的许多中国人连“意识形态”几个字都不会写。于是,如何让老百姓了解自己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大难题。

而这个难题,在红色偶像这里解决了。这些红色偶像都是活生生的小人物,他们在现实层面上和老百姓没有距离,他们在思想上又都和共产党息息相通。正所谓“社会就是模仿”,中国人自古就有向典范看齐的习惯,共产党只要将红色偶像树立起来,再宣传出去,告诉人们这些人值得学习,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这些红色偶像靠拢。如此一来,中国就会迅速成为红色的中国,大家就都会自动朝共产主义的目标努力。

那时的媒体不像现在这样五花八门,但单一也有单一的好处,可以让共产党很方便地控制住信息,可以让人们更清楚地听到共产党的声音。共产党推出的红色偶像,都很容易地被大家记住了。雷锋被新华社报道没多久,就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像旋风一样迅速被人们熟知。此外,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着手构建一个涵盖全国的宣传网,那数以万计的基层党员就成了党的思想的最好宣传员,他们将一个个红色偶像的事迹、党的思想,传递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