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总体较为便利,老社区最明显
社区消费指的是居民在居住地周边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费。一个社区的消费圈由该社区的商业发展模式、速度所决定,消费圈应该包括餐饮、社区家政服务、菜市场、便利店、美容美发店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1)买菜步行时间短,便利程度较高。就近得到服务(如运动、购物、买菜)是居民安心生活的基本要求。随着城区的改造,部分菜市场被拆掉,社区超市又大多只是经营风险相对较
低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对投入大、风险高的生鲜超市少有商家问津,于是居民只能乘公交车到几公里外的大卖场去购买。一头是有需求的居民,一头是尚呈市场空白的社区。〔1〕当买菜成为难题时,居民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居民从家门口走到买菜的地方平均需要9。24分钟,居民买菜较为便利。
41。3%的居民从家走到买菜的地方需要1~5分钟,36。4%的居民需要6~10分钟,13。3%的居民需要11~15分钟。买菜需要步行超过15分钟的社区占到了9。0%。民以食为天,买菜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事情,故而如果买菜需要步行15分钟以上,会给居民形成不方便的印象,使居民对社区成熟度的印象有所降低。
居民对买菜路程远近程度的评价为74。8分,认为买菜路程较近。74。8%的居民认为买菜路程近,14。2%的居民认为买菜路程远。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有社区为了提高居民买菜便利性同时不影响社区内秩序,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活动。
案例:丰台区大红门西罗园南里社区〔1〕
这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小区。长期以来,一些摊主在社区内摆放摊点,不仅扰乱了社区的秩序,也容易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居委会通过“阳光菜站”,统一在选定的便道路基上设立若干摊位,方便居民买菜。社区还制定了管理制度,与摊主签订责任书,并选派2名下岗职工对阳光菜站进行管理,同时招募志愿者对阳光菜站给予监督。
下图数据显示,和其他类型的社区相比,居住在1990年以前建成的、没有电梯的楼房、自购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社区的居民认为买菜的路程相对较近。居住在2000年及以后建成的、平房和自建房社区的居民认为买菜路程较远。这可能是因为新建社区的生活设施配套尚不够完善,给居民生活便利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区消费场所种类较齐全,但自建房和老社区有待提高。
从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社区居民最常光顾的社区或周边消费场所依次为超市、菜市场、小卖部和银行,去得较少的有收费的健身中心、娱乐休闲场所、打字复印/照片冲洗店等。这可以说明,一个成熟、有魅力的社区,超市、菜市场、小卖部、银行等消费场所是必需的,但是健身中心、娱乐休闲场所、打字复印、照片冲洗等场所,并不太会影响居民对社区服务便利性的感知。
居民对社区消费场所种类齐全程度的评价为77。4分。83。2%的居民认为社区消费场所种类齐全,5。4%的居民认为社区消费场所种类不齐全。
调查指出,有些社区较成功地将社区活动开展与消费场所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案例: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区〔1〕
针对社区中流动居民多、消费能力有限、在社区外就餐比例不高的特点,建设了经济实惠、卫生达标的“惠民主食厨房”,既满足居民就餐需求,又吸纳家庭困难的居民就业。建设主食厨房能够让社区贫困居民自己参与劳动,服务于厨房,方便居民就餐的同时能促进邻里和谐。
案例:海淀区马连洼街道肖家河社区〔2〕
根据社区流动人口多的情况,成立“新居民服务之家”,设立三个子项目:
“课后四点班”专门为社区里因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的孩子提供学习环境,邀请大学生志愿者为其辅导功课;“社区二手店”将社区收到的募捐物品清洗、消毒、整理,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社区居民,解决旧衣物的再利用问题,帮助降低新居民的生活成本;“巧娘手工坊”为无业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工作,社区帮忙寻找销路,给流动妇女提供就业技能,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另外,从一些社区的做法中可以看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可以开展社区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社区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居民的社区生活。
案例: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南池子社区〔3〕
由社区牵头,协调了地区管委会、具备运作经验的商业机构共同策划实施,在社区内建立闲置物品捐赠、交换的“跳蚤市场”,在固定的时段里让居民自由交换家中的闲置物品,同时提倡以捐赠的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和外来流动人员。捐赠物品将定期送往“爱心超市”和“博爱超市”。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对场地、交易办法、
捐赠程序等系列重点实施内容的落实,切实满足居民处理闲置物品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易物、捐赠的过程中加强居民间信任互助的情感交流和扶贫助困的社会责任感。
调查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平房、自建房社区的居民认为社区消费场所种类不够齐全,而2000年及以后建成的、有电梯的楼房、自购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社区消费场所种类比较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