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社区文化:深层魅力(3)

北京社区魅力指数报告(2008~2009) 作者: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居民交往还表现出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特点:

(1)电子、互联网新方式渗入邻里交往。

实行市场经济以前我国各个时期居民的居住形态中,绝大多数普通居民居住环境的基础设施简陋,多户邻里共用生活用水、排污管道以及厨房、厕所等,这种简陋的物质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之间必须通过公共空间密切接触。而如今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住宅已经具备独立、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基本生活所必须依存的公共空间消逝,由居住生活本身带来的邻里互动也随之而减少。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4。6%的居民基本不与社区邻居交往,而与邻居交往的社区居民使用最频繁的交往方式是在社区公共空间聊天(74。7%),而串门这种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29。4%),一起参加聚会、文体活动的居民更是少数(19。0%)。部分居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和邻居交往(26。1%),互联网平台也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交往模式之一(3。5%)。这意味着,俗语“远亲不如近邻”中揭示的邻里之间由于地缘相近性带来的相对便利性可能会被互联网和电子通讯方式的不断普及而代替。

在北京市社区居民的交往渠道中,社区公共空间取代了过去的公共生活空间成为了居民最主要的聊天场所。而这种沟通方式,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居民们碰上了就聊聊天,没碰上也不会特意邀约,所以公共空间聊天实际上是一种密切程度比较低的互动方式。并且,在职人员和青少年用公共空间聊天这种方式进行沟通的比例较低。

对于这种社区内居民交往日益淡化的现象和新老居民之间逐步产生隔阂的情况,有一些社区还是力图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善。

案例:丰台区东高地街道三角地社区〔1〕

社区举办了魅力儿童评选活动。活动由短期培训班、健身体育比赛、奥运英语、才艺比赛、摄影大赛以及颁奖晚会组成,由评委评选出健康活泼、文明礼貌、机灵敏捷、富有朝气的儿童为“魅力儿童”,并用“魅力社区基金”购买奖品,用以奖励优胜的儿童。社区希望通过培养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增进邻里间的沟通。

案例: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1〕

举办“跨代主题下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对社区老中青三代居民动员,组建“七彩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志愿服务,促进社区代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项目主要采取两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是组建七彩志愿服务队;第二步是提供志愿服务,比如中青年可探访老人、陪伴老人,为老人提供学习、生活服务,而老年人则可以利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为青少年及中年人提供向导作用。

(2)居住老式平房、自建房社区的居民交往更频繁。

户籍在北京其他社区的居民与社区邻居基本不交往的比例最高(25。3%),而户籍在本社区的居民很少存在与本社区其他居民不交往的情况(12。2%)。户籍北京但不在所居住社区的居民,可能是出于工作变动、子女入学等原因,故而居住社区与户籍所在社区出现脱离。对于这样的居民来说,其所居住的社区功能是非常集中、非常明确的,可能是工作之余的栖息地,或是方便子女入学的暂居地,因此这部分居民对所居住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对与社区其他居民交往的兴趣也较低。

居住房屋建成于1990年及以后社区的居民与邻居基本不交往的比例远大于房屋建成于1990年以前社区的居民(41。0%,9。9%)。这与城市社区居民居住形态关系较大:1990年及以后建成的社区,住宅生活设施相对独立、完善,社区中需要居民互动的契机不多,故而居民之间基本不用相互依赖,基本不交往的比例也会较高。

居住在有电梯的楼房社区的居民不交往的比例最高(26。4%),而老式平房和无电梯楼房社区的居民不交往的较少。传统居住模式的社区居民交往频率相对新型楼房社区居民要高。

居住房屋为自购经适房/两限房的居民和邻居基本不交往的比例最大(37。7%),居住房屋为自建房的居民很少有和周围邻居不交往的情况(2。0%)。

(3)老社区以传统方式交往,新社区依赖互联网。

居住房屋建成于1990年及以后社区的居民和邻居在社区公共空间聊天、串门、打电话、一起参加活动的比例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但和邻居通过互联网交往的比例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新建社区由于生活设施相对独立,居民之间需要互动的场合不多,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电脑、网络、家庭影院、卡拉OK等便于在家中从事的娱乐方式非常丰富,即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家里完成休闲娱乐,故而新建社区尤其是2000年及以后建成的社区,居民之间面对面接触的传统交往较少,通过互联网等新兴手段进行交往的相对较多。

网络交往本身已经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姑且不论这种交往方式是否值得提倡,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过分依赖互联网作为交往手段的居民的确会在融入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交往时产生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情冷漠、交往准则弱化等。考虑到使用网络交往的多是青年人和中年人,过分依赖网络交往还会影响这些人群的社会化,而一旦这种现象普及,则会出现“网络异化”的现象〔1〕,这对促进社区内交往进而培育社区文化是不利的。所以,如何平衡互联网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社区的沟通交往,不仅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下图数据显示,没有电梯的楼房社区的居民在公共空间聊天最频繁,有电梯的楼房社区居民较少。平房社区的居民相互之间串门、打电话更加频繁,有电梯的楼房社区居民相互之间较少串门、打电话。有电梯的楼房社区的居民和邻居一起参加活动(聚会、文体活动等)的频率最高,平房社区的居民一起参加活动的

居民对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氛围的评价为79。4分,其中84。6%的居民认为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好,仅有1。0%的居民表示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不是很好。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体现的是“远亲不如近邻”的交往理念。现代的城市社区,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降低,对邻里的依赖已经明显弱化,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机会也不多。而本次研究中,超过八成的居民认为本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比较好或非常好,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了社区居民之间相处的融洽度。

户籍在北京其他社区的居民和2000年及以后建成的新社区、有电梯的楼房社区、自购经适房/两限房社区的居民对邻里相处融洽度的评价较低。

从中可以看出,居民对所居住社区的归属感会影响到其对社区邻里相处融洽度的感知。户籍不在本社区的居民,由于地缘、业缘等无法达成吻合,对社区的归属感相对较低,与社区其他居民的社会交往较少,故而对邻里相处融洽度的感知较浅,评价也较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