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我的西花厅生活-采访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2)

真情见证:开国领袖的亲情家事 作者:郭战平


记者:我知道您还珍藏着毛主席的一幅题词,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非常珍贵,为什么主席会给您题词呢?那时候您经常见毛主席?

周秉德:我们如果有点什么小收获的时候挺高兴的,也是给毛主席解闷。那时候叫他毛伯伯,有大人鼓动我们,把那些小鱼小虾捉到之后,带过去给他献宝。这样就拿这些小鱼小虾给做了汤,我们就跟他一块吃顿饭。吃饭的时候他让我们吃苦瓜,当然也有红烧肉和别的菜。他就觉得苦瓜好,我说我不爱吃苦瓜,他告诉我,不会吃辣椒,不会吃苦瓜,就不会干革命噢!说小孩要学会吃苦,要学会吃苦瓜!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学手工制作,学做毕业纪念册。当时我用一个绿缎子的面,里面包一点棉花,再在一层硬纸壳外粘好,里面用彩色的打字纸,就这样做了一小本。当时有很多老师、同学在上面留言,临别赠言什么的。

1949年,我们捉了小虾跟他一块吃饭的时候,我就忽然想起来了,赶紧跑到我屋里去,把这个小本拿过来,说,毛伯伯,您帮我写个字吧。毛主席说好,给你写一个。写了“好好学习 毛泽东”7个字。我当时也想不到请他写一个“秉德小朋友”啊什么的,所以看不出来是给我写的,可是这个小本我一直珍藏着。

乡村女教师情结

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年,周秉德升入初中。那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人们被一种空前高涨的革命热情驱动着。

周秉德像千千万万年轻人一样,怀着巨大的热忱,想要尽快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她前面的路似乎已经一目了然,初中、高中,然后留学苏联。

一部上世纪50年代影响了一代热血青年的苏联电影,彻底改变了周秉德的人生之路。

记者:您上初中的时候,你们师大女附中是个很好的学校,您在干部子弟班,一般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留苏。当时您应该有很多的选择,后来为什么选择做小学教师呢?

周秉德:这事说来很有意思,当时我们都爱看苏联电影,初三时就看了《乡村女教师》。我觉得那个瓦尔瓦拉老师真了不起,她教了那么多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学生。她要不去农村,这些孩子们可能在农村里就埋没了,继续做农民,但是经过她的培养教育以后,他们后来就很快地成长。到她白发苍苍的时候,各地的学生都来看她,有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拖拉机手、飞行员,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当时我就想,新中国建立以后,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感到做老师很崇高,责任重大,我干吗不做这样的老师呢。农村里很缺少教师队伍,所以我就下决心,要做老师,做小学老师,而且一定要做农村的小学老师。正好这时候北京师范学校来招保送生,要求各门功课都在85分以上的,我一看这个机会很好,我也合格,就想报名。

当时在青年当中最高的向往就是到苏联去学习,学校也是基于这一点,就觉得我还是应该考虑这种途径,于是教导主任找我,说,你应该再跟家长去征求一下意见,我就告诉我爸爸妈妈。妈妈就说,你上大学也一样做老师啊,你本来是师大女附中的,上师大不是也可以嘛。我就觉得我妈妈的思想那时候是不是不够进步,从那个旧社会过来的,不像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思想进步。然后就去跟七妈、伯伯他们谈。当时是在饭桌儿上,我一说我的想法,我七妈就特别地鼓励,说:“哎呀,好,我就是16岁做老师的,现在我们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建设需要各种人才呢,你做老师太好了!”我伯伯还是吃他的饭,没吭声。七妈说:“哎,我鼓励了半天秉德了,你怎么不表态啊?”伯伯就说:“有你一个鼓励就够了,你让她有点儿独立思考的机会,自己再多考虑考虑嘛。”这就更鼓励了我,然后就坚持自己的想法,上了北京师范学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