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节:公心直言-采访黄克诚的女儿黄梅(1)

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 作者:郭战平


公心直言

——采访黄克诚的女儿黄梅

采访时间 2002年12月

采访地点 北京 黄梅家中

采访对象 黄 梅 黄克诚的女儿

采访记者 王 哲

困苦中求索的少年

黄克诚大将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病弱使他成为一个内向的孩子,但酷爱读书的他不甘于留在小山村。走出来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记者:黄克诚大将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在早期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战功卓著,是人民解放军的著名战将,但是一般人想不到其实他从小身体不太好,性格也比较内向,是这样吗?

黄梅:对,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时候叫做“家贫体弱,自惭形秽”。就是到哪儿去都会比较怯,因为家里穷,出去读书,穿得不成样子,身体也不好。家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棉衣,不会有棉裤,也不会有棉背心。

记者:您的父亲最初上过私塾,后来进了新式的学校,在那样贫苦的家庭环境里,您父亲还能够出来读书,他身上一定寄托了家人很多期望吧?

黄梅:其实家庭气氛也不好。他父亲是很凶的,穷人在哪儿都受气,就在家里凶,鲁迅先生写过这样的父亲。他的哥哥、弟弟都没有机会读书,就是他读了一点私塾,还是靠宗祠,就是全族拿出一点属于公祠的粮食什么的,供他读书。他父亲让他读书的目的就是让他认字,在家里少受一点气,但是他读书读得蛮好。所以他读了一点以后大家又凑,七七八八凑了八九年的私塾,这时候就有新式的学校,他数学也很好,就上了新式小学。

记者:父亲得以上学是依靠了乡里乡亲的支援,小时候家里的贫困是不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有没有向孩子们提起过?

黄梅:他跟我们说过,那时候大米是不能常吃到的,就是一年才吃到几回大米,用红薯什么的随便掺一掺。家里养了一口猪,猪最后要出栏的时候要肥一下,他母亲就会给这个猪吃一些米,他们却吃不到,这个事就耿耿于怀,一辈子都能记得。他后来一辈子不肯吃红薯,但战争时期没有任何东西吃的时候除外。

记者:您刚才提到您的祖父脾气非常暴躁,这是不是给您父亲的童年生活造成了阴影?

黄梅:他童年的痛苦和阴暗是一种集体的痛苦,是广大穷苦农民的痛苦,我想这是那一代人革命的基础。他父亲是个旧式中国农民,在哪里都受气,但在家里是个家长,他其实很无奈。我父亲有个姐姐,从小身体特别坏,有重病,家里人对她也很坏,她后来要自杀。祖父发现的时候并不去好好救她,确实作为穷人他觉得没办法养活她,她身体这么坏还不如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