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首开公赌 南粤大地起狂潮
1861年,广东首开公赌,掀起了南粤的赌博狂潮。晚清的广东成了全国的赌博中心,不仅参与者众,且赌式繁多。“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围姓、番摊、山票、铺票、白鸽票……此涨彼消,各领风骚。赌博,最大的赢家是大赌商,于是便有“文有刘学洵,武有李世桂”之说。
霍芝庭生于1877年广东南海县。晚清到民国,广东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赌博中心。赌博的最大赢家,自然是赌商。广东赌坛,晚清时有“文有刘学洵,武有李世桂”之说;民国时,“清有李世桂,今有霍芝庭”的传说甚嚣尘上。
刘学洵、李世桂等赌坛巨富,是晚清官场腐败、省情奇特、世风浮躁的产物。没有晚清的公赌风气,没有大大小小刘学洵、李世桂之流奠定的“良好”基础,民国时的民间商人霍芝庭便无用武之地,当然不会有堪称赌王的霍芝庭了。
因此,很有必要对晚清时的广东赌博,作一番浏览式的介绍。
首开公赌
晚清时的广东,最早纳入公赌的赌种是围姓。
何为围姓?围姓是科举的别称。在封建社会,科举是学子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在世人的眼里,该是何等的神圣。
明清时代的科举分级别举行,省考(乡试)在秋天,故叫“秋闱”,中榜者为举人;京城会试在春天,叫作“春闱”,及第者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同一年举行,及第者统称进士。科举分文武科,另还有学政的岁考、科考。科举时代的试院称闱院。闱院用土木构成围栏围墙,考生坐在“围”中面壁答卷;所谓“姓”,特指参与科考的学子及中榜者之“姓”。
“围姓”即是一种利用考生姓氏而进行的博戏。
相传围姓起源于清中广东山紫村机房中人的斗彩,文人们先将参加科考者的姓氏搜集起来,剔除大姓,猜圈能中榜者,待揭榜后核对猜圈的准确性,输者出酒钱。初时的围姓只是文人间的娱乐,其后,慢慢滑向赌博,流传于民间。围姓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不似赌桌上的聚赌,通常只能数人对赌;而围姓赌,参与者可以成千上万乃至无限,于是民间的赌商便以围姓聚众开赌,获利甚丰,参与者再也不限于文人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广东贡院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焚毁,官府无力修复,而省级科考又必须在贡院如期举行。去过澳门的绅士提议,不妨仿照澳门的做法,采取围姓筹资用于修院经费。这一无奈之策得到众人附和,于是一批著名的绅士请求官厅,官厅在两广总督劳崇光、广东巡抚耆龄的肯许下,同意他们以围姓博艺两年,收入用于修复贡院。两年后,围姓停办。贡院落成(院址即今日的广东省博物馆),总督劳崇光还出席大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例官府批准的赌博活动,与大清律例的赌禁背道而驰。清政府与历代王朝一样,严令禁赌,犯者或斩首、或笞杖、或囚禁、或徙流;若是官员,革职、抄斩、枷号、鞭挞。历代虽有聚众赌博的赌商,但都是违法暗行,不敢公开聚赌,更没有官府公然开赌。
这次围姓赌博竟太平无事,虽然广东官府声明只办两年,下不为例,但官僚们无不从官方开赌中看到一条筹饷的财路。此后数十年间,围姓或开或禁,一则看地方财政之状况,二则看总督和巡抚的胆识。官府开赌,自然不限于围姓一种,凡大众化、商业化的赌式都有可能得到官府的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