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人的“三仇”和上海人的“三愁”(1)

潜京十年手记 作者:王干


北京人的“三仇”和上海人的“三愁”

北京人“三仇”:仇富,仇腐,仇沪

上海人“三愁”:愁外,愁穷,愁普通话

任晓雯的“传说”大概能代表一部分上海人对北京的想象,不大可能是北京人自己总结的。因为北京人现在更多关心的是美国人,不太关心北京以外的事,也不太关心上海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这个“三仇”说明上海人关心北京人对自己的看法。显然是一种误读,仇富恐怕不仅是北京人的心态,仇腐更是全国人民的心态,上海人民也会仇恨腐败。说北京人仇腐,恐怕是调侃北京政治意识强,腐败是人民的公敌,腐败不除,国无宁日。至于仇沪,我大吃一惊,北京人怎会敌视上海人呢?至少现在没有。仇沪的情绪历史上是有的,是在1976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文革”期间上海的经济比其他地方好,物资供应比其他地方充足,甚至被“四人帮”批为物质刺激的奖金,上海的很多工人也能悄悄拿到。全国人民对上海的特权地位都有微词。所以,仇沪其实是羡慕的极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仇沪演变成了善意的“嘲沪”,春晚那些小品里说沪语的男性一般都与小气有关,而现在沪语或沪味的普通话也在春晚小品中消失了,说明上海的形象在提升。

近来几次去上海以及和上海朋友接触,发现他们有“三愁”,一愁外(外地人、外国人),二愁穷,三愁普通话。这“三愁”说明上海的发展进步已经非常神速,让市民有危机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