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人的“三仇”和上海人的“三愁”(2)

潜京十年手记 作者:王干


愁外说明上海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是高密度的移民城市。凡移民多的地方,经济必然发达。以前外地人被上海人称为“乡下人”,但现在整个上海遍地是“乡下人”,而这些外地人有不少是投资者,不是那些穷得掉渣、土得掉渣的刘姥姥。至于老外嘛,财大气粗的外国投资者更是占领了上海的好地方和好姑娘,让本地人很不爽。

愁穷,则是忧患意识的标志。愁穷和仇富是一回事,但愁穷比仇富更像上海人,上海人仇富的心理不如外地人强烈,但爱富的心理要更强烈。因为爱富,所以常常愁穷。而安于穷困的人则容易仇富。仇富者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穷,愁穷者则希冀自己和富人一样有钱。上海的富人那么多,上海的民众时时愁穷,正是为了发奋追赶。

愁普通话则是文化保护意识强烈的表示,愁普通话不是拒绝普通话,而是担心上海话消亡。上海人的“非遗”保护意识极强。几年前,上海就有这样的段子:浦江两岸说英语,上海城区说普通话,上海郊区说沪语。上海人引以为自豪的上海话居然沦落为郊区的官方语言,实在让人心疼。因为大量外地人和外国人的进入,挤压了上海话的生存空间。乃至有些有识之士呼吁保护上海话,百度贴吧里有这样的话:“年轻人口中上海话已经变味,很多孩子不愿说它,这是本地人应该反思的,是教育值得关注的,更是相关部门应该加紧行动起来的。上海话是吴越文化的融合体,是江南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洋文明进入中国的一种见证。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是一座卢浮宫的消失,也就是这个道理。”上海话已经和卢浮宫画上了等号,上海人对以北方方言为主导的普通话存有某种戒心也是正常的。

“愁”和“仇”同音,但出发点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需要再次提出的是,据我在北京的十年经验,说北京人仇沪是误读,恰恰相反,爱沪的北京人不在少数,不少北京姑娘就希望找到精明能干、会挣钱又会做饭的上海男人,而很多的北京男人则钟爱嗲声嗲气、美丽聪明、温柔智慧的上海女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